12位来自湖北的6旬老人在网上找到一家“深圳市康辉国际旅行社”,报名参加了“港澳优质纯玩五天游”,获赠一天深圳游。谁知这竟是骗局。这批老年游客4月10日被带到中英街购物,有游客发现买到了假货,“旅行社”导游和购物“托儿”趁机逃跑。据悉,“深圳市康辉国际旅行社”与合法注册的康辉旅行社无关,前者与游客签署的旅游合同为假。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人士提醒市民,一定要通过正规旅行社网站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并根据其许可证号到政府网站上比照核实。(4月11日《晶报》)
既然是“港澳优质纯玩五天游”,顾名思义就不包括购物环节,但这批游客还是接受了山寨旅行社的安排,老老实实去买了假货。这当然可以说明其警惕性不够高。当事游客在从网上查到旅行社、旅行团项目后,确如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人士所言,没有开展全面细致的了解,轻易报团交钱,也是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不强的体现。
问题是,真正“懂行”,通过媒体等渠道对港澳旅游“山寨团”盛行、强迫购物等潜规则有所了解的内地游客,毕竟是少数。这一点不会因为国家旅游部门和警方的大力宣传而大幅改善。道理很简单,人们通常并不关心与日常工作、生活关联不大的信息,而当他们临时起意或按计划去港澳旅游时,也未必能全面及时的掌握相关信息。
话说回来,未能识别山寨旅行社、旅行团,当事游客当然有责任,但绝不是主要责任,因为这不是他们作为消费者的义务,没有必要“修炼”成旅游业明暗规则和猫腻的研究专家。正如作为粮油产品的消费者,谁也不能规定我们在购买之前必须持农学家和化验师的牌照。
此事中,当事游客的责任再大能大到哪里去呢?他们通过互联网合法搜索网站查到“推广项目”,400电话一应俱全,抵达深圳后又被安置到合法经营的宾馆住宿,还被引领到中英街购物(通过了口岸查验),看起来都跟正常的随团出游没有分别——对应的,山寨的“深圳市康辉国际旅行社”也留下了诸多可供追查的痕迹和证据,如果深圳市旅游主管部门、警方会商港方,并不难根据这些痕迹和证据查出真相、拿获行骗者。
奇怪的地方就在这里,旅游部门人士就此事受访,对如何启动调查处理、是否接洽港方等问题避而不谈,只发表了一通市民应当如何做的空话。按照其说法,游客必须自行承担甄别旅行社、旅行团真假等问题的责任,否则一旦入瓮受骗,主管部门也只能爱莫能助——如前述,确确实实有很多内地游客,以及外国游客对这一切茫然无知。既然如此,该局何不在深圳的车站码头机场及繁华路口,都立起展板招牌,以巨大字体标注这番卸责性的警示条款,驱使市内外游客意识到“到此一游”是个高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