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12日宣布,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将倡议全国主要景区每年这一天免门票或打折。
据称,将中国旅游日定在“5 19”,原因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所著游记的开篇日为5月19日,不仅有纪念性,也有文化底蕴。不仅于此,旅游高官还兴奋地宣告,这是“与亿万群众息息相关的一件大事”,可促进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意义重大。
但这一利国利民的“馅饼”,并未如预期那样让公众欢欣鼓舞、如沐春风。坊间普遍质疑,五月中旬天气已热,且一年只有一天免门票或打折,如此旅游日有形式主义之嫌。
旅游日本是一个务虚的宣传日、推广日,难以承担太多实际功能。公众对中国旅游日不依不饶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情绪。
其一,反感其附着的地方利益诉求太多。此前,为裁定中国旅游日具体日期,各地一直明争暗斗(浙江宁海提出定在徐霞客“自宁海出西门”开始旅游的5月19日;浙江台州提出定在《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诞生的5月20日;江苏江阴提出定在他离家出游的3月29日;山东希望定在孔子诞辰日……各地的算盘是,与中国旅游日“联姻”,推销本地旅游),一些地方的代表、委员甚至纷纷就此递交建议、提案,在去年全国两会上闹得沸沸扬扬。
打上了地方利益博弈烙印的中国旅游日,不受公众待见,并不奇怪。
其二,担忧流于形式。虽然官方希望中国旅游日是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日子,但因非法定节假日,有多少人会专门去关注和参与?没有公众关注和参与,官方唱主角、老百姓旁观,中国旅游日即便初衷美好,也难免变成一个象征符号,形式大于实质意义。
毕竟,在公众印象中,类似全国性节日不少,哪一个不是如此。
其三,不满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旅游环境多年难改善。比如门票问题。一张门票动辄上百元甚至数百元,大门票后还有无数小门票,票价之贵早就被贴上了“全球最贵”的标签;门票不仅贵,而且价格说涨就涨。这让游客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也让旅游产业链形成恶性循环。
自然景观本是公共资源,不应高收费,更不应成为一些地方的摇钱树。但要改变门票贵问题,好像一直也没什么有效办法。
又比如服务中的导游问题。因为薪金制度不完善,众多导游为了挣收入、挣保障,不得不“羊毛出在羊身上”,想方设法减少游览、增加购物,多拿回扣。但这样的潜规则盛行,受损的不仅是游客权益,还有旅游业本身。
这让笔者想起网民对中国旅游日景区可能免票的反应,“千万不要免票啊!没有门票就没有回扣,导游不会安排去游的”,如此“惊恐”令人哑然失笑,更意味深长。
而旅游业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还有立法保护游客权益不够、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等,问题多多。就像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难以解决消费侵权问题一样,一个旅游日要想根治积重难返的旅游业痼疾,注定很难。
中国旅游业已升格为战略性产业,这确需设立旅游日这样的“形象代言”。但中国要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更须关注旅游日之外的其他364天,务虚之外,更要务实。最紧要的,是迅速解决门票贵、购物多等百姓关心的具体问题,真正实现快乐旅游、全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