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世界风筝都”的山东潍坊,风筝制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寒亭区杨家埠是潍坊风筝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明初开始风筝扎制并发展至今。现如今,风筝已成为潍坊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块招牌。
目前,潍坊风筝此前由传统的个人和小作坊生产,已逐渐搭乘了市场化的“快车”,进行了产业化经营,畅销国内外市场。 说起潍坊的风筝产业,风筝老艺人杨连忠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直言,潍坊风筝有自己的特色,造型多样,既可以摆放在家中当作艺术品欣赏,也可以拿到户外放飞,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可谓既美观又实用。
杨连忠告诉记者,一支潍坊风筝通过“扎、绘、糊、放”四道工序下来,差不多就可以 “飞天”了。这里的“扎”一般是用竹材扎成各种形状的风筝架子;“糊”是用纸、矾绢、薄绸等糊在风筝架子上;“绘”是知利用潍县木版年画的技法,在风筝上绘上颜色和图案,这最能体现潍坊风筝的地域特色;“放”指给风筝加上工具有线、绕线工具和供游戏用的各种附加物。
现在潍坊风筝借助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名扬海内外,但是过去“好看不飞”却是贴在潍坊风筝上的一个标签。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风筝市场刚刚形成的初期,整个潍坊风筝市场相对混乱。潍坊杨家埠风筝龙头厂家的掌门人、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训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当时部分生产商在相互竞争中不顾风筝的品质,只顾打价格战,不断压低价格,使得潍坊风筝这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蒙羞”,造成了潍坊风筝在国外内市场上口碑欠佳,“差评”不断。
作为“鸢都”的潍坊,其风筝受到如此评价,成为了以王永训等一批潍坊风筝人的一块“心病”。他们下决心改变潍坊风筝的尴尬境地,把风筝产业做大做强。以潍坊天成风筝厂为例,短短14年的时间,该风筝厂年产值近700万元,吸纳当地110人就业,成为当地风筝产业的佼佼者。
“传统风筝以‘天女散花’‘麻姑献寿’‘天官赐福’等为主题,市场日窄。因此,我们企业除制作高端传统风筝开拓礼品市场外,还开发了‘教学风筝’,即风筝扎制完后,配备毛笔和水彩由消费者自行上色。”总经理王永训告诉记者,这种风筝在很受市民和学生群体喜欢,投放市场后效应极好,每年仅出口就达50万元,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近几年来,潍坊风筝市场的不断成熟,风筝市场也日趋规范化,生产商在看重生产利润的同时更加突出了风筝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现在我们的风筝市场规范了,我们潍坊的风筝不仅‘好看’更是‘飞得高’。”王永训向记者说道。
杨连忠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娱乐文化需求的提升,未来潍坊风筝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潍坊市风筝办公室了解到,目前潍坊风筝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成,年销售额达10亿多元人民币,依托每年一度的潍坊国家风筝节,除了畅销全国各地外,还销往韩国、日本、美国等海外多个国家。
好风筝需借“风力”
“风筝现在已经成为潍坊的形象代表,但行业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最明显的是缺少响当当的‘名牌’。另外风筝艺人缺乏,制作工艺失传现象令人担忧。”杨连忠认为,必须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好山东潍坊的风筝资源,在促进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提升潍坊风筝的认可度。
杨连忠表示,现在潍坊风筝依然存在“质量不过硬”,“粗制滥造”的个别现象,这对于树立潍坊形象会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风筝产业的发展。所以要争取将潍坊风筝做成“名牌”,首先在制作上要做到“精益求精”。
对风筝工艺“挑剔”的王永训也表示,制作风筝应做出“我们潍坊的底蕴,潍坊风筝的魂,而这需要合格的风筝手艺人”。
“现在想找合格的风筝艺术传承人真的是太难了。一个真正的风筝艺人,不光要会扎制风筝骨架,还要懂得绘画,而这两样功夫,没有几年以上的勤学苦练是锻炼不出来的。”潍坊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副会长张建民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出了忧虑,现在的年轻人对制作风筝的兴趣越来越少,而且风筝艺人收入也有限,真正肯学风筝艺术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齐勇锋表示,文化产业不仅是富民产业,还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而是要在找准市场定位之后由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自1984年开始,由潍坊市政府牵线搭建的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使潍坊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办会宗旨,使潍坊迅不仅提高了知名度,从中也获得了实惠。
发展潍坊风筝产业,除了政府的力量为,风筝协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张建民告诉记者,在其他很多地方,协会多是虚有其名,没有多少实际的对行业进行引导和帮助的举措,而潍坊市一个村成立的风筝协会,却成为当地风筝厂离不开的“智囊”。
对于潍坊风筝发展的前景,张建民认为,中国的风筝起源于潍坊,潍坊发展风筝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并且借助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会,潍坊的风筝产业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