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映秀土生土长的杨和江目前已是两家客栈的老板。两个月前他的第二家客栈民俗客栈正式营业。每月近5000多元的收入让这个三口之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二十公里外的水磨镇,孙杰与蒋华夫妇所开的照相馆也即将度过三岁的生日。这两年,这个小家庭着实尝到了震后旅游带来的甜头,去年一个“五一”假期就让小两口有千元的收入。
从求生到发展,从援建到自立,水磨、映秀、三江等震后小镇在逐日火热的当地旅游中找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支撑点。
映秀人:大树底下好乘凉,盼早日创5A景区
本月16日,汶川县启动“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按照目标,汶川将以映秀会展游、水磨休闲游、三江度假游、漩口产业展示游为内容,进一步提升民俗风情、乡村体验、独特生态、地震震中等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推进汶川旅游国际化进程。
汶川县相关负责人说,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成了汶川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现实和历史赋予汶川产业发展振兴的历史重任,通过创建4A或5A景区,可为群众致富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巩固提升和运作管理好灾后重建成果,富民强县造福子孙后代,充分发挥“三基地一窗口”的作用。
听说汶川要创建5A级景区的消息,杨和江的声音难掩兴奋,甚至有些许的颤抖。“当然高兴了,大树底下好乘凉,映秀的旅游做大、做强,我们每个映秀人都会成为受益者。景区升级了,游客就会更多了,我们的收入更没有问题了。”老杨的话语饱含着对未来的期待。
这个消息也让二十公里外水磨镇的孙杰、蒋华两口子同样的振奋。建设促旅游,旅游促发展,发展里有着曾经的灾区人向往的幸福。
不断火热的震后旅游经济让当地村民找到未来生活的支撑点,村民李桂芳的摊位每月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旅游让灾区找到可持续发展新支点
在映秀镇的清晨,你可以走出旅馆找一家热气腾腾的早点店,吃上一碗当地米粉;然后来到漩口中学遗址为逝去的罹难者献上一支菊花,寄托绵绵哀思。接着,你可以参观震中纪念馆,感受抗震救灾和灾后科学重建带来的震撼。群山环抱中的静谧景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定会让你对这个震后崛起的小镇流连忘返……
去年在映秀土生土长的杨和江看准商机开设了他的第一家客栈——映秀嘉绒客栈。“一开业生意就不错,不但有成都等周边的客人,就连省外的客人都有。”随着映秀镇上青少年活动中心、震中纪念馆等设施的建成投入使用,一个集悼念、休闲、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小镇吸引着更多的远方客人,特别是周末、假期,真可以用游人如织来形容。逐渐增多的游客让杨和江的信心更足了,两个月前他的第二家客栈——民俗客栈也在映秀开始营业。而整个映秀镇,像老杨这样守在家门口靠自力更生发展旅游的老百姓还有很多,“维护好新家园,活出精彩,是对逝去的亲人们最好的纪念。”
水磨镇也曾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灾后重建中,以往以重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水磨镇被重塑成一个集安居、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山水小镇。浊水变清河,旧貌换新颜。优美的环境和独具特色的风格建筑吸引来大批的游客,唤醒了水磨的旅游。餐饮、民俗特色店、旅店、照相馆等服务业应运而兴。水磨和映秀的名气也愈来愈大,游客越来越多,居民的收入也随之不断增长。从求生到发展,这让像孙杰、蒋华夫妇这样的水磨人和映秀人找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支撑点。旅游让水磨和映秀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不仅是水磨镇和映秀镇,汶川的三江、大禹文化旅游景区也依据自身特点在震后发展期旅游业,它们还因此获批为国家4A景区。如今,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汶川县水磨镇灾后发展旅游富民是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见证,水磨老街群众家家有商铺,人人过好日子。据记者了解,震前,全县接待游客8.8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0万元;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数字的连连翻番体现在灾区人民身上的就是那一张张洋溢着希望和信心的笑脸。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汶川县相关负责人说,汶川因灾灭失大量土地,农耕和工业没有了基础条件,通过重建成果,汶川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围绕“精品景观、精典村寨、精致农庄”的发展方向和开展“观田园风光、赏藏羌风情、品农家风味”旅游的目标,围绕“大禹故里、熊猫家园”两大旅游品牌,逐步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推进全域景区化进程。汶川全面提升三江、水磨古镇,映秀、大禹文化旅游区等国家4A级景区是富民强县和造福子孙后代的现实需要。
映秀镇坝坝宴也吸引了不少省内外的游客
科学重建奠定汶川旅游发展基石
2008年地震前,汶川县旅游发展水平不高。“5.12”特大地震,给汶川的基础设施、城镇和乡村造成巨大破坏,大量耕地灭失,农业发展遭受巨大打击。重建中,汶川县把“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三大任务与灾后恢复重建紧密结合起来,把民居、学校、医院、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民生项目重建资金投入量占重建资金总量的80%以上,确保了全县受灾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又过上好日子,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大大超过震前水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超过灾前水平。同时,汶川县依托灾后重建良好成果,按照同镇管理、差异发展的要求,把以映秀、水磨、三江整个南部片区打造成高品位旅游景区,并严格保留地震遗址,是为了更好保护遗址,发挥遗址“窗口”作用,并没有把遗址建成5A景区。
该负责人还表示,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汶川坚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推进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汶川”为指导,把“宜居”、“宜业”、“宜商”三者统一起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既保护青山绿水、改善人居环境,又发展产业、提高幸福指数;既抓经济发展、又抓生态环境,搬迁了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发展生态旅游。顺应了国内的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趋势,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将现有的旅游资源发展成为深度的、体验式的旅游,探索出了一条灾区旅游发展的可行之路。
通过发展旅游巩固和提升重建成果
三年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全面胜利完成,科学重建的成果如何巩固提升?成为摆在包括汶川在内的曾经重灾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灾后重建中,汶川县按照“遵循规划、科学设防、完善功能、体现特色”的原则,全面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城镇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文化重建。走进汶川,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灾后重建的完成,要加紧研究在新的硬件平台上,如何加强软件建设,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切实让建设成果发挥出最大效益。汶川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管理提上重要日程。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汶川决定通过创建4A或5A景区,并不断将之管理好,使用好,来提升好灾后重建成果。汶川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汶川民俗风情、乡村体验、独特生态、地震震中等旅游优势品牌的影响力,扩大旅游市场,推进汶川旅游国际化进程。从而达到巩固和提升重建成果的目的。
游客畅游重建后的水磨镇
凝心聚力和团结教育的历史需要
在映秀的灾后重建中,所有的规划专家、设计师都考虑到一个问题:新的规划要避免和减轻给那些曾经饱受地震灾难的人们带来心理伤痛。矗立在映秀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前的一块纪念碑每每引人驻足,上面镌刻着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法国著名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名为《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信。安德鲁称,重建应该让映秀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而不是充当守墓人。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年往漩口中学遗址铺上一层土,最终完全覆盖,只露出部分屋顶。这一建议获得了一致认可,并被国内外几乎所有参与灾后重建的设计师引入到各个重建项目的规划设计中。
如今的震中映秀镇,原漩口中学遗址、青少年活动中心、震中纪念馆等地,逐渐成为悼念、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创建国家4A或5A景区,这些场所的影响力和凝心聚力、团结教育的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记住这段历史,传承这笔财富,何以为载?中央要求通过“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发挥这种历史性的作用。汶川县映秀镇有原漩口中学遗址、青少年活动中心、震中纪念馆等地,积极挖掘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物、人物、事件,提炼中华儿女从悲壮走向豪迈的顽强精神,使汶川县成为5.12汶川特大地震记录、见证、展示、悼念、激励、反思、警示、教育、科研和科普为内容的抗震纪念体系范例。汶川通过创建4A或5A景区为契机,不断完善“三基地一窗口”的外延和内涵,充分发挥凝心聚力和团结教育的作用。
》》》新闻链接:
为了忘却的纪念
(抗震救灾学术交流中心设计理念)
——保罗·安德鲁
这场灾难留给了我们莫大的痛苦和恐惧的回忆。阵痛中我们失去了诸多最珍贵的人和物。然而一切的伤痛后我们还要坚强地活下去,去完成我们爱的人们未完成的心愿。
废墟在最初的几年里可能对抗震救灾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但是这个意义随着研究的完善和时间的推移,将会慢慢失去学术上的价值。再加上废墟本身安全和卫生上的问题,在多年后我们不仅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一片学术上已经意义不大的废墟,同时灾难的恐惧将对下一代,下下一代人的造成心理恐惧。对从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长久的面对这幅残酷的画面,对他们的生活也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与其面对这样的结局,我们想到最好措施就是将废墟渐渐的掩盖。这是一个缓慢的,持久的过程,可以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逐渐地由悼念者和纪念者组织带来泥土,将其覆盖。在若干年后,学术价值不再存在,人们心理阴影渐渐消除时,在映秀新城我们能够看见的是一个绿意盎然的丘陵。我们知道这片生命之下埋藏着我们曾经的痛苦和惊恐,但是我们的痛楚已经渐定。丘陵上的一片生机将鼓励我们积极的去生活。
我们说废墟和灾难时需要纪念的,但这是一个需要忘却的纪念。
有关建筑,我们尝试过多种形体。但是最终还是停留在一个最最简单的形态上。它是静态的,有内部的庭院,外部虽然我们有美好的山景但是我们没有将外立面做成开敞的,即使景色也是滤过的。在这样一个纪念性的场地边的建筑,必须是含蓄和朴素的。所以对外取景是有所保留的,但是内部却是丰富的,我们设想了种有竹子的庭院。竹子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们所要领悟的。
保罗·安德鲁简介
保罗·安德鲁(PaulAndreu )于1938年在法国波尔多市附件的冈戴昂(Canderan )出生,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Polytechnique, 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desPontsetChau ssees,1963年)和巴黎美术学院( EcoledesBeaux-Arts,1968)。 1967年在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查尔斯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安德鲁的作品系列和建筑追求是非常独特的,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戴高乐机场的建筑历经30余年,有着高品质的完成度和撼人心魄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