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鲤城这座文化古城的喜爱,怀着对文化艺术的追寻,第六届福建省词曲作家采风团近日到鲤城采风。在游古城、赏夜景、品文化后,曾多次来鲤城的词曲作家陈先生再次感受到泉州古城的不同韵味,他由衷地说:“这不仅是采风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之旅!”
鲤城区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加快鲤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鲤城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该区将整合老城区的资源,呼应背包游、自助游、自驾游、休闲游、体验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兴起,以“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为主轴,将周边的各类景点整合为古城谒祖朝圣游、古城创意游、古城街巷游、古城文化体验游四个板块,从而形成鲤城“一轴四游”的格局,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见闻 满眼风光刺桐城
在后城旅游文化一条街的两旁,沐风阁、八方缘、寿山石雕、缘古堂、艺舒轩、集古斋……这里经营的各种古玩和工艺品,荟萃了泉州民间传统工艺精华,也不乏国内外各色仿古工艺,吸引着众多收藏行家、游客驻足品赏、鉴宝。
听一曲南音遗响,看一段木偶传奇……古厝茶馆的木偶戏表演让人拍案叫绝,泉州南音乐府优雅清越的御前清曲让人陶醉其中。惟妙惟肖的木偶头、巧夺天工的李尧宝刻纸、精湛绝伦的彩扎花灯……为数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证着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正是这里浓郁文化气息的真实写照。在老城区的古街深巷,出砖入石随处可见;大小庭院内,南音南戏不绝于耳;即使在商铺林立的繁华街道,也有传统文化韵味十足的锦绣庄。采风团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文化宝库。
感言 中外文化辉映的殿堂
“涨海声中万国商”,古刺桐港有着“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海外通商十分发达,数以万计的外国商人、传教士远涉重洋来到此地,从事经商和传教活动。在德济门遗址发掘出来的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石刻,再次印证了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多元文化的融合。
开元寺东西塔、伊斯兰教清净寺、基督教泉南堂、涂门街通淮关岳庙,南门天后宫……被阿拉伯人称为东方的“麦加”,这里俨然成了世界宗教融合的最高殿堂。古泉州人以包容的胸怀,热情相待汇聚于此的各种宗教。
早在宋元时期,与泉州通商贸易的国家就达100多个,各国商人为了贸易之利来到这里。与其说是这座城市商业的繁荣吸引着他们,不如说是她的自由和开放在拥抱着世界,世界几大宗教在这里并存,没有硝烟,只有和平,各种文化与不同民族在这里相遇,筑起东西方文化交相辉映的殿堂,并以独有的水乳交融现象而罕见于世界文明史。古港丝绸通海外,万商云集热腾腾。今天,虽然刺桐古港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但各种宗教建筑的遗迹和多元文化的痕迹,仍随处可见。
思考 现有资源如何盘活
鲤城作为泉州市的老城区,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山路”沿线周边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已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3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3项、市级23项、区级33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区示范园区”示范点197个。
为了更好地融入泉州市“海上丝路·文化泉州”的旅游定位,该区将发挥古城区众多的非遗项目、古街巷、闽南传统民居、地方名小吃及新兴文化业态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古城文化旅游牌,以“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为主轴,将2495米长街周边的各类景点串珠成链、链接成片,重点做好统一规划、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工作,具体打造古城谒祖朝圣游(妈祖、关帝、慈济信俗等)、古城创意游(源和1916、六井孔、T淘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部分创意企业)、古城街巷游(旧馆驿、台魁巷、中山街、后城街、聚宝街等)、古城文化体验游(四南文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古城示范区展示点、民俗演艺语言风情、传统饮食等)。引导辖区内75个文保单位、30家酒店宾馆、15家旅行社进行古城游项目对接;引导传统工艺美术(木偶头雕刻、刻纸、料丝花灯、锡雕、刺绣、彩扎、竹编等)、工艺美术(大呈布雕、沙画等)、现代工艺美术(亚伦家居、优品视觉等)和10家中华·福建老字号等传统风味饮食进行整合、提升、包装、聚集,与古城游市场对接。
目前,鲤城区已提出“古韵鲤城·文化之旅”旅游项目开发活动方案,初步遴选出51个景点、编排了7条旅游线路,将作为第一批挂牌和在启动仪式上向社会推介的旅游产品,街名、巷名标志标牌的制作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动员开发古民居,街容街貌的改造也将同步跟上。该区还将结合5·19中国旅游日举办“古韵鲤城·文化之旅”旅游项目启动仪式,进行宣传、推广、并做好后续产品延伸等工作,通过政府先期主导、以点带面、市场对接的机制,逐步形成旅游品牌,推动旅游工作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