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八公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草本皆兵”、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等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都源于八公山。这里有形成于8亿年前、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的“淮南虫”化石;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此编著了古代名篇《淮南子》, 发明了美食豆腐。1600年前,发生了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
八公山也是一座“金”山。地跨安徽淮南、六安两市,方圆近200平方公里,峰峦叠翠,清泉密布,景色优美。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50多种,紫砂页岩、矿泉水、紫金石等品位高、储量大。盛唐的历史名砚“八公山紫金砚”乃出于此。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金山”,坐拥着它的人们却过着穷日子。
“金山” 为何成“鸡肋”? 6月底的一个周末,记者来到淮南市八公山风景区入口处,偌大的停车场不见一辆游客车辆,骄阳下的检票员也懒得去认真检票。进入核心景区,但见八公山地质博物馆是“铁将军把门”,汉淮南王宫空空荡荡,白塔寺庙宇里只有休闲打坐的和尚。景区里,但闻蝉声鼓噪,不见游客踪影。
转身来到不远处的六安市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入口处,但见高大雄伟、朱红描金的仿汉门楼因年久失修,斑驳陆离。进得景区,一路蜿蜒曲折到底,沿途的恐龙园、淮南王墓等景点如淮南八公山景区一样寥无一人,只有帝母宫里的道长身影才使得偌大景区不至于太过孤寂。
眼下正是旅游旺季,安徽的黄山、九华山等已是人满为患。如何有如此反差?
产品“低质同质,单一单调”难吸引人。记者看到,淮南市八公山风景区的汉淮南王宫、升仙台、 白塔寺、石林等景点与六安市寿县的帝母宫道教群、恐龙园等景点,体量小,品位低,同质化严重,人造景点做工粗糙。
条块分割,投入不足。淮南八公山与寿县八公山同为一山,但双方多年来在联合营销上鲜有作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也严重不足。尽管骄阳似火,口渴难熬,但难觅一瓶矿泉水;辗转在两个景区的道路上,如“搓衣板”的路面很是令车子受伤。
旅游主业难有作为,“旁门左道”就会滋生。一段时间,八公山上冒出多家水泥厂,炸山采石,山体满目疮痍。余秋雨先生偕夫人马兰回乡祭祖,目睹这座文化名山被折腾得如此遍体鳞伤,写下《八公山下》博文,引起了社会关注。
现状令投资商望而却步,景区招不到商,贷不到款。每家旅游景区区区200万元左右的实际年收入,仅能“过日子”,根本无能力循环发展。
八公山旅游将向何方? 淮南、六安两地的旅游人也想过一些点子,于是“蒸汽时代”、“淝水之战”古战场等一个个主题被炒作。然而有专家指出,在发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的情况下,这一切都是徒劳,抑或是一种浪费,最多也就是个精神安慰。
安徽省旅游经济专家杨力国认为,八公山旅游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双方政府领导、部门、企业的思想认识问题,打破行政区划障碍,成立省级协调机构,协调交通、林业、旅游、财政等部门;或者像长三角协调模式那样,双方轮流坐庄,统一协调,共推“八公山”品牌。其次是搞好大八公山旅游规划,建设好景区内外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在产品设计、策划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发挥3D、4D的效果,建设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优质旅游项目,或者具有震撼力的如“淝水之战”军事主题项目,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单一性;在经营上,可借鉴安徽天堂寨风景区,实行“一卡通”、“一票通”。同时,优化投资环境,制定长期有效、具有吸引力的投资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大资金介入开发。
“无论采取什么模式、方法,离开了企业跟进、支撑都不可能实现”。杨力国认为,八公山旅游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公司化运作,走市场化发展之路。打破双方各自国有体制管理的僵局,实行资产评估,组成股份公司(集团),或者打包对外招商引资组成更大的股份公司,运营一个品牌。
八公山能否破茧化蝶? 八公山在皖北旅游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旅游发展现状引起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已被列入省政府办公厅〔2011〕91号文件,是安徽省四个专项改革试点单位之一,重点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改革。
5月25日,“八公山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会商会”在淮南市召开。安徽省旅游局、淮南市、六安市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就共同推动八公山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达成了共识。提出将两个八公山风景区合二为一,建立省级旅游改革试验区,设立省级协调机构,主导八公山区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做到“一个品牌、一个形象、一个声音” ,打造“大八公山”旅游品牌。
目前,安徽旅游发展已经进入到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的历史阶段。八公山旅游发展能否破局,不仅事关八公山自身旅游发展,也影响着皖北旅游崛起大局。如能成功,无疑将为安徽省具体同样性质的景区景点提供操作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