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次来到福建,却一直没有到访土楼。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2008年,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华丽变身为福建旅游的名片和世界级品牌,迎来了数倍增长的游客,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也随之而来。永定县作为福建土楼的核心分布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日前,记者参加“美丽中国,文化永定”采访,第一次走进永定,深入土楼,去探析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永定之路”。
保护,在核心区做减法
在永定的几日,天公颇给面子,让我们领略了艳阳高照、细雨蒙蒙、瓢泼大雨三种不同情境下的土楼之美。站在山上俯瞰南溪土楼沟,其间100多座圆形、方形等形态各异的土楼,似带状蜿蜒铺就,起伏连绵,可谓壮观之美。走进被誉为“土楼王”的承启楼内部,只见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中圈,历经沧桑三百年,可谓瑰丽之美。
民俗民居类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业界一致的观点是遗产与人文生活应该同步传承,而非把生活居所遗址化保护起来,把生活在此的居民异地安置。我们走进土楼,除了欣赏建筑,更乐于体验客家人的生活。记者看到,在遗产核心保护区的几座代表性土楼里,只居住着一部分村民,并且限制游客上楼参观。
永定县委书记刘先裘向记者介绍说,该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立足保护前提下推进开发,在有序开发中强化保护。核心区的保护就是做减法,通过新村建设进行土楼产权置换,有计划地搬迁部分村民,以减轻景区压力,引导土楼内的商业经营活动向核心区之外的土楼风情街转移,景区内仅保留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此外,永定的土楼保护不是静态地封存起来,而是融保护和研究于一体。研究机构在全国首次利用激光三维测绘技术为承启楼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在全国首次将考古学方法引入土楼的研究。
“楼外”更多体验,发展全域旅游
在保护的前提下,土楼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从申遗前2007年的97万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433.2万人次。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永定旅游仍处在过境游、依靠门票经济的阶段,真正的过夜游游客不足5%,旅游收入集中在行、游、食,而住、购、娱等要素成为发展的短板。其主要原因包括旅游产品不丰富、景点单一、规模不大等,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除了参观几座土楼,还能给游客提供什么?刘先裘说,从申遗成功后,永定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最终探索出“景区游、城内留”的一体化战略,发展全域旅游,即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实现“从过境游向过夜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部门抓旅游向社会办旅游、土楼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的转变。
永定县旅游局局长林如居详细地介绍说,新建的4条环土楼景区旅游公路,把核心区的三大土楼景点连接成了“文化传承·原乡寻踪”一个大景区,核心土楼仍以观光为主。在核心景区周边和县城则以度假休闲为主。记者看到天子温泉度假区、客家古镇、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土楼博物馆、客家博览园、影视城等旅游项目已建成或在建。它们将助推永定加快发展温泉度假、健康养生、山地户外、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科普教育、修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把游客留在永定体验“览胜景、沐文化、品美食、泡温泉、逛古镇”系列差异化旅游产品。
以客家文化释放土楼魅力
在永定游土楼,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被客家文化所吸引。土楼,是客家人的家,更是客家文化的体现。我们走进位于洪坑的庆成楼内,客家家训馆和家庭美德馆刚刚对外迎客,以族谱、图片、书法等形式展陈了土楼客家人的祖训、家训和家规。
永定是“客家故里”,属纯客家县,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永定籍的侨胞达100多万,在台湾的永定籍台胞超过55万,是爱国侨领胡文虎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的祖籍地。土楼所承载的客家文化吸引了大批海外同胞回到永定寻根谒祖、旅游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