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月,我省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80.65亿元,同比增长30%。预计全年旅游总收入将达到2300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15%。
入境旅游市场突飞猛进,预计全年将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1-11月,全省接待入境旅游156.91万人次,同比增长59.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33亿美元,同比增长63.6%。
省外游客比重超过省内游客,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根据全省570家旅行社数据汇总,1-11月共接待省外游客346.44万人,占旅行社接待国内游客的比重为59.4%,本省游客下降到40.6%。
灾区变景区,龙门山地震带成为重要增长点。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广元、雅安等六个重灾市州,前三季度旅游总收入比震前的2007年增长了82.99%,同比增长38.33%,比全省增幅高8.67个百分点。
旅游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经营效益显著上升。
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我省灾后科学重建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四川旅游国际影响力。四川圆满通过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评审。
启动实施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和示范项目,推出“万里旅游公路无缝对接”、“3+9旅游目的地”、“精品村落100”、“旅游要素全覆盖”等十五大藏区旅游示范项目,在境内外推出了系列大手笔营销。
四川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旅游业已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四川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入境游增幅更是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纵观四川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分量举重若轻。
旅游商业街 成小镇发展突破口
对于四川旅游经济带所应承担的重任,《四川省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如此定位:促进区域经济扩大消费、吸纳就业、保护生态、传播文化、促进开放。
位于成绵乐旅游经济带上的北川正在践行这一定位。
“这条商业街上,4000多农民开始了新生计。”位于北川新县城的商业街巴拿恰今年4月20日正式开街迎客。绵阳旅游局局长何翼宇表示,以民族民俗手工艺展示为特色,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巴拿恰既是新北川风貌的展示窗口,更是促进新北川经济繁荣的重要推手。
巴拿恰是北川区域经济的“造血”项目。开街8个月以来,北川巴拿恰已成为北川地震遗址游线路上最为重要的景点之一。从餐饮连锁店到羌族特色工艺品专卖店,占地面积7.64万平方米的北川巴拿恰吸引来自内蒙古、新疆、上海等地的110户商家入驻。
与此同时,旅游业的扶贫作用和区域协同效应也在显现。
环贡嘎生态旅游区是“十二五”期间我省打造的5大特色旅游经济区之一。磨西镇就位于其中,长期以来被誉为海螺沟景区的“客厅”。
到过磨西镇的游客都知道,磨西镇最主要的景点就是商业街。今年小长假,该镇民居接待点的平均入住率达85%,比2010年同期提高41.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今年环贡嘎生态旅游区的旅游收入中,门票收入占比开始下降。餐饮、旅游购物、特色消费的比例大幅增加。
业内人士分析,环贡嘎生态旅游区正在积极打造的康定国际精品旅游城,以及新都桥镇、塔公乡、泸定泸桥镇等重点城镇,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马达”。
“大旅游”机制 促城市迈台阶
今年,“合力兴旅”氛围明显增强,“大旅游”机制日益凸显。
“绵阳市区比前两年通畅了许多。”一位自驾到绵阳的游客感慨。
绵阳加快绕城高速和二环路建设,对一环路进行维修、扩宽,对众多大街小巷的交通秩序进行整治。城市的餐饮、娱乐、购物和服务接待环境也进行了提档升级,形成以芙蓉汉城餐饮为主的三江六岸休闲餐饮、娱乐休闲产业带。近日,绵阳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
对城市功能配套设施的改善提振了旅游市场。今年,绵阳游客接待量快速增长,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8.30%,景区接客量同比增长142.17%。
作为传统旅游经济强市的乐山,则通过融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来打造“大旅游”。
今年,成绵乐城际铁路、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项目、乐山港口等大通道建设提速,乐山加速融入四川最具活力的成德绵经济带,这对其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将不可限量。
随着“两航、五铁、八高速、一枢纽”的建设,西部交通综合次枢纽逐步成形,以乐山大佛、峨眉山双遗产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已成为乐山旅游核心区域。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1—10月,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29.7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7604.8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23%和27.74%,接待游客量和门票收入两大指标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占据乐山旅游的大头。
我省加大“大旅游”资源统筹整合的市州还有很多。成都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龙门山、龙泉山两大旅游功能区建设;甘孜州利用招商引资,挖掘民族文化;雅安抓住雅攀高速路即将开通的契机,制定旅游业发展方案……
联袂交通建设、文化保护等,我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撬动区域经济向前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