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星罗棋布,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街区?近日,安徽省政协委员徐华在全省政协会上提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办法。
保护一份独特的城市记忆
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安徽来说,黄山市屯溪老街、东至县东流古街、休宁县万安古镇、泾县陈村古镇、濉溪县临涣古镇、铜陵市大通古镇等等,都集中反映了这一地区独有的特色和风情以及民族文化传统,极具开发前景。
对于家乡合肥的城市记忆,徐华更是如数家珍,“不仅是逍遥津、包公园,合肥还有一系列的徽派建筑、解放初期留下来的苏式文化特色建筑,像安徽日报社、老博物馆、江淮大戏院等等,都沉淀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再如,位于‘安徽第一路’——长江中路中心地段的长江饭店,多年来在合肥乃至安徽人的心里有着美好的记忆。由于机制问题即将转型经营,如果在老长江饭店的开发改造过程中,能维护好古老建筑原貌,有针对性地建立主题性历史文化街,不仅能提升合肥乃至安徽的整体形象,同时还能为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带来更多商机。”
政府应加大保护扶持力度
历史文化街的开发、修缮、经营、复兴,与当地政府的大力保护密不可分。徐华建议,在政策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规划设计需要政府引导,具体整治需要政府主导。牵涉到居民拆迁置换等事宜,政府应当全力支持。对历史文化街实施改造,一旦与前期规划相冲突,有关部门可以在技术上进行管理和指导,由专业机构人员来督促,严格控制流程。
在资金方面,徐华建议,历史文化街整治前期规划、设计及市政基础设施等大部分投资应由政府财政出资,供电、电信、广电、给排水、环保等管线、地下工程和公、私房屋拆迁整治,则应由相应单位和开发商统一组织,但需要政府部门鼎力支持。在施工单位难以筹措资金时,可以通过政府宣传、市场招商引资等方式完成。
开发商应坚持长期投资策略
徐华提出,承接历史文化街改造项目的开发商应当定位清晰,以积极态度对待历史文化街的商业化改造,对城市文明予以积极保护,以文化街氛围带动周边地产项目增值,达到财务平衡及盈利,避免急功近利;品牌引进需“养铺”时间,不同品牌需错位经营。
“一、二线城市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往往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其商业化改造应当更加深入,可结合周边住宅区、商业圈等互为辉映,带动城市产业化发展;而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则应当深挖其历史文化价值,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品质。此外,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是商家必须考虑的。街区的定位规划越合理,经营管理越到位,服务质量越上乘,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越大。”徐华说。
物业发展应与周边大环境融合
徐华还提出,历史文化街商业化改造,不应是独立进行的,需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才能达到相互造势的效果,提升整体价值和影响力,“如上海的新天地、合肥的老报馆等本身位于当地最繁华地段,周边均为高档住宅楼盘及商务中心,其未来发展具有相应的联动效应。”
“历史文化街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文化传承,所以,历史文化街区重在保护外观的整体风貌和内在的文化气息。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徐华认为,每条街区都有自身的故事,自身的文化,对每条历史文化街的打造需要量身定制,不同的定位,不同的风格,从而创造不同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