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酒店业的迅猛发展,酒店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不断加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呼之欲出。“职业导师制度”被称之为2009年度我国饭店业最重要、最值得期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能使职业经理人在核心竞争力、职业化锻造的过程中产生质的飞跃。
经过3年的运行,在当前我国饭店业硬件设施建设“超高速”发展,管理人才“超高速”流动的背景下,这一制度已经彰显成效,酒店职业经理人制度对酒店人才培养、人才留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导师制度也开始实施。在辽宁省饭店业“职业导航计划”起航典礼暨首期职业导师拜师仪式上,10名学生首次拜师成为职业导师制度试航者。
为酒店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前不久,由辽宁省饭店业协会创办的职业导师拜师仪式在沈阳潮州城举办,传统的厨师弟子制度成为职业导师制度的良好借鉴。来自省内的部分星级饭店、酒店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参加仪式,其中5名被聘为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制度,作为一种饭店业高端管理人才的良好开发机制,它不仅仅帮助在职的青年职业经理人实现职业提升,快速走上高星级饭店的领导岗位,同时,也关注着大学旅游饭店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与发展。职业导师制度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对在职职业经理人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在职经理人的目标是,二年内有望成为在饭店行业及相关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饭店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运作高星级饭店和大型餐饮企业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方向主要是为学员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准确的专业定位,并为学员提供将在校学到的饭店管理知识、商业理念付诸实践的机会,历练实操技能。并依据这个定位去打造到达目标的网络和通道,进而使他们在两年内成功走上高星级饭店某一适合其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职场高度认可的,并同其自身风格和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中级经理人的岗位。
市场强烈需求
辽宁职业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重在选聘出一批优秀高级职业经理人做职业导师,因为并不是所有饭店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都适合做职业导师。辽宁对职业导师应具备的特质做了严格要求:对学员有高度责任感和满腔热情;有出色的沟通技巧,善于启发;很愿意同别人分享经验;更是诚信而有操守的领头羊。
职业导师定位是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现任四星和五星级饭店的总经理;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15年从业经历等6条标准。首批聘用的即将上岗执教的五位职业导师,有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的五星级饭店总经理;有博士学位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有我国最早海归派MBA;也有我国第一批国家注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据辽宁省饭店业协会秘书长张宝学介绍,管理人才的短缺,特别是高星级饭店的高级管理人才即“双高人才”的奇缺,已成为制约高速发展的国内饭店业做大做强的“瓶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星级酒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是数量,更要求酒店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仅辽宁来看,在未来五年内,五星级饭店将达到40家,其高管人才供求差距已达到最高值。这种人才的“奇缺”状态,不仅在人数上,而且突出地体现在“质”的差距上。作为国际化酒店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且要有把握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的能力,精通经营管理,善于营造一个“宾至如归”的氛围。饭店硬件设施可以在充足的资金、完善的规划中建成。而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却不是短期内有资金投入就能实现的。尽快形成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饭店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已是当务之急。职业导师制度就是在我国“超高速”发展的饭店业建设与饭店业人才“超高速”流动造成“双高人才”奇缺的背景下创立的。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手段
现代饭店业对酒店职业经理人的要求,也是职业导师制度培训职业经理的初衷和目的。张宝学说,我们在对学员进行培训时,紧紧围绕职业导师制度三大特点展开:一是关注人才培养成果的可量度。确保学员实现入学时导师制定的培养目标,即把学员送到真正能体现其自身价值的位置上。二是,职业导师不仅教学员学习管理技能与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考察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判断其个人素养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未来职业和岗位需求,同时分析研究他们独当哪一面的潜质。而后再为学员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准确定位,帮助学员修好职场新目标的通道,培植到达预定目标的人脉关系资源,并为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机会提供有效支撑。三是,职业导师制度提供给学员的不只是两年短暂的专业技能和职场指导服务,职业导师极可能成为学员终生的人生导师。同时这些学员在实践课的基础上,还将参与到正规的酒店管理学院的理论学习中,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酒店职业经理人。职业导师制度或许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但是辽宁饭店职业导师师徒方式的实践一定会给现阶段酒店人才供需矛盾带来一丝光亮,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