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环境,繁荣的商贸业,国际化城市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它既宜居也宜业,交通自如,氛围开放。成都,作为正在努力朝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迈进的西部之城,不仅提出了囊括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拓展交通等多方面建设工程的“五大兴市战略”,更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用聚思集智的办法为城市未“量体裁衣”。在本月25日召开的“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根据成都实际情况,对城市未来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多位专家都表示:“成都有能力成为环境优美的商旅投资‘首选地’!”
5大举措
把成都打造为全域5A级景区
建言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管理综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创始人、首席顾问刘锋
“文化和旅游将成为成都充分国际化的最主要特色和魅力。”刘锋认为,成都具有文化鲜明性,品牌突出性以及基础扎实性的优势,作为中国内陆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强市,旅游发展应该成为区域经济升级的一个强力的引擎,同时,成都作为一个非常有典型性的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创新文化形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因此,他强调,“要以旅游和文化为双引擎,助推成都国际化发展。”
举措一:
全域全城旅游化
塑造全方位的旅游氛围
“要确立‘城市即旅游’的发展理念。”刘锋建议把全城全域旅游化的规划理念和手段把旅游发展全方位融入城市和区域整体发展,把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并以旅游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为抓手。
为此,他建议打造大成都旅游景区,“从理念、功能、技术、环境及领导层面侧重和加强构建全城全域旅游化的体系格局,打造大成都旅游景区。”通过整合三国、古蜀、民俗、宗教、熊猫等多元文化,整合天府广场、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青羊宫等多个景区,融合成都休闲的生活方式,将城市旅游的发展有效融入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和天府新区的强劲发展,将成都市打造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景区,占领中国西部旅游高地。“把全域成都打造为5A级景区。”
举措二:
各行各业旅游化
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刘锋表示,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和规律,狭义旅游业主要包括景区点业务、住宿业、旅行行业,而广义的旅游业还包括旅游交通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购物等六要素,所以大旅游业是跟各行各业都紧密相关的。而这方面成都优势非常明显,所以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发展:
城旅融合,建设天府新区创意旅游综合体。“将旅游业作为天府新区再造‘产业成都’的重要产业,打造集基于休闲度假的主体功能,集聚多种关联功能业态的旅游综合体,构建卫星城,以现代化、高端化、产业化产业融合与老城区形成互补。”全力打造成都创意旅游综合体。积极培育建设西部旅游总部经济集散地,推进旅游经济区域化合作发展,重点引进旅游科技、传媒、信息网络、规划咨询、金融保险、教育培训、大型旅游电子企业的呼叫中心等新型旅游企业,形成创业型、中小企业的集聚化发展;引导建设新型国内、国际大型旅游企业总部基地。
商旅融合,打造中国最佳商贸会展旅游之都。大力发展商务政务会展旅游,举办国际性的会展会务活动,建设世界水平的会展设施,打造会展产业链,与国际会展巨头结盟,形成合作关系,引入全球的会展资源,打造中国最佳商贸会展旅游之都。
文旅融合,打造生态文博旅游先导示范区。将城西片区打造成为四川省文化产业核心基地和蜀文化参与体验中心。以文博旅游为核心,以主题博物馆、主题展览馆、主题文化公园和文博资源为载体,以现代科技为技术支撑,通过提升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刘锋认为,“该片区建设生态文博旅游先导示范区是完全有条件的。”
农旅融合,打造中国最佳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农家乐是从四川源起的,现在五朵金花等系列农家乐产品颇具知名度。”可把都市产业和现代农业融合起来,以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景观推出生态游、景观游和休闲游,促进农民增收和人才培育。把农家乐进一步升级,发展乡村客栈、乡村酒店,首创智慧型农家乐。充分挖掘成都的山川、古镇、乡野乡村旅游资源,扩展中心城市休闲空间,打造常态性休闲,塑造旅居生活空间,休闲生活享受。“构建半小时、一小时休闲圈,强力打造和推出重点乡村旅游村镇,建设以中国式休闲为主导的国际乡村休闲度假首选地。”
突出饮食文化,打造世界文化美食娱乐目的地。“川菜非常有魅力和吸引力,在各地也很具知名度。”可以川菜、川酒、川茶文化为核心,结合川剧、评书、音乐、变脸、蜀锦、蜀绣等多种文化元素,以节庆、表演、比赛等为手段,规划和开发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餐饮美食街区、酒吧娱乐街区和主题园区,建设最具中国美食特色、文化、体验的世界文化美食娱乐目的地。
举措三:
人文生态回归化
建设最中国味的休闲城市
“成都要充分国际化,旅游和文化是两个非常好的发展领域和示范区域。”刘锋说,成都立足于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这意味着一种人文生态回归,也是心灵的回归。成都确实具有经济快发展、生活慢节奏的独特城市文化,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心灵的回归和诗意的栖居。“成都最具特色的就是休闲化生活方式,所以这里是一个真正回归心灵的地方,所以成都应该具有‘乐享成都’、‘慢享成都’的特色、更是一种‘幸福成都’。”
因此,成都可以很好地做到宜居、宜业、宜旅、宜商、宜文,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快慢兼具的大都市。“这将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种中国式的休闲生活方式,这种快慢兼具的特色也是成都充分国际化最具特色的亮点和魅力。”
举措四:
管理服务国际化
打造品牌化的软实力体系
成都要打造国际化城市,就要与国际接轨,管理服务要国际化。那就要塑造中国成都服务品牌,从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国际形象、旅游管理和营销、城市旅游信息系统性和便利性、旅游接待保障完善度、城市旅游安全性等方面提高成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
管理技术先进,实现管理思想、技术水平、科技支撑等的国际化;管理标准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包括餐饮、娱乐、旅行社等方面的标准国际化;管理模式科学,具有科学完善的行业管理体制、经营模式、资源管理模式等;管理环境完善,具有国际标准的行业发展环境;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各要素的功能布局合理;服务环节完善,从咨询、预订到消费全程乃至返程,涉及的各接待和服务环节都应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服务内容完善,问询、语言、信息、通信、交通、环境等一应俱全;服务环境完善,具有国际标准的服务接待水平、态度,发达的信息化水平等。“成都要在这一轮国际化进程中做出自己的特色,必须在服务品牌上做精、做细,形成中国成都特有的国际性服务品牌。”
举措五:
区域营销旅游化
全面提振区域国际影响力
全力塑造“乐享成都”、“慢享成都”、“幸福成都”的旅游国际化新形象,营造真正回归心灵生态的地方。 还要做到区域营销,内化品牌强化形象,真正塑造这样一个回归心灵生态的地方。刘锋表示,“我相信成都的明天一定是更加光明和绚丽。”
6大工程
助推成都成为旅游、生活、创业、投资的“首选地”
建言者: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李后强
“现在正是成都发展的千载难逢之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是最重大的发展机遇,成都在其中都承担着主力军和排头兵的责任,因此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是最准确的定位。”李后强表示,目前,成都已具备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差距,为此他建议通过实施政府转型工程、市民学习工程、经济外向工程、服务配套工程、环境美化工程和城市文化工程6大工程,实现成都的充分国际化。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城市服务设施标准,能增强成都对外部人员特别是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李后强认为成都要实现充分国际化首先应实施政府转型工程。“建立法治、诚信、服务的政府并与WTO规则接轨,提高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建立开放高效的国际化运行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经济政策、产业体系、国际金融、现代生活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为开放提供环境保障;建立区域性交通枢纽,大力发展国际性交通,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物流成本,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李后强认为,只有政府的国际化,没有市民的国际化,那便是半截子国际化,因此,对市民也要开展学习工程,来实现市民的国际化,比如鼓励市民学习外语、国际礼仪,讲文明、守规则、有爱心等以及养成包容意识、开放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和环境意识。
“如果把目光仅仅放在对外招商引资上,只考虑引进多少外国企业,这不算真正国际化。”他还认为应抓紧实施经济外向工程,“在吸引国外企业来蓉投资时,应积极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去投资,让资本、市场、产业、产品、技术等都进入国际循环,特别是资本国际化尤其重要。”
“目前,成都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已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要想让其成为外籍人士来中国旅游、生活、创业、投资的‘首选之地’,城市的服务配套与综合环境如何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因此,他认为还要实施服务配套工程和环境美化工程。在服务配套工程上,他建议大力实施信息畅通工程,网络通信工程以及建立双语学校、医院、商场和外国人居住区,“此外,出租车司机、医生、商场职员等都要懂英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环境美化上,李后强认为成都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但还有可继续完善的地方,比如空气污染、水环境、街道卫生整治等。
成都是一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便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其灿烂的文明、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如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唐宋文化等。他认为,成都要实现充分国际化还应实施城市文化工程,以此体现成都文化的个性特色并成为蓉城真正的名片。
发展区域经济
为成都国际化进程助力
建言者: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易小光
2011年,成渝经济区的获批让两地市民对未来发展之路满怀憧憬。在此次研讨会中,来自重庆的易小光以重庆为例,对内陆城市开放路径进行探析,指出国际化的城市也需要区域经济的发展来助力。“因为成都和重庆都是处于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都有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实践追求。”
国际化的城市首先要具有开放的格局。易小光表示,内陆地区的开放首先就要搭建开放的平台,“只有开放的地区才能很好地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提速。”其次,易小光认为国际化的城市还得构建开放的通道。“客观地说,地理区位优势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地理区位因素对于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对外开放的环境就得构建四通八达的便捷开放通道。”
此外,易小光认为,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综合配套服务水平对于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处于内陆地区的城市,谁在市场化竞争上越和国际接轨,就越能赢得先机。”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也是易小光强调的城市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内陆地区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同时还得连接国际市场。“成都与重庆分别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一‘核’,两地应相互借鉴经验,结合自己的特色,找准比较优势,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局面。”易小光认为,成都已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业、汽车整车制造与零部件生产以及金融、物流方面形成了较强优势,而目前成都正在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可加强与重庆市的合作,实现互补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