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青铜鼎、西汉青铜蒜头壶、1400多枚半两钱……一批珍贵文物在瀑布沟水库消落区被发现。3月2日,在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指出,这些珍贵文物大部分为首次发现,并建议应建立起库区消落区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化石告诉记者,经过调查,自2010年开始蓄水以来,瀑布沟水库在每年11月-12月蓄水为850米,3月-6月蓄水量则为790米-825米,因此在沿江岸形成了一个落差达60米的消落区。由于库水的周期性冲刷,许多原本掩埋于地下的文物就可能重新露出地面。“这些文物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当地文物工作者将其收集起来,送了一部分到考古院修复。”
在会上,记者看到一些已经修复好的器物。有造型别致的铁灯、草叶纹的铜镜、成串的陶串珠等等。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很吸引专家的目光,看起来有点类似大街上烤羊肉串的铁炉子,“盒子”两头有把柄方便人端拿,四周还有一些孔。“这应该是一个陶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殿增说,底部是放炭的,有可能当时用来烤火,也可能是做烧烤。“这个陶炉,与以往四川发现的青铜炉造型完全不同,是第一次发现。”
四川大学教授宋治民说,青铜鼎、青铜蒜头壶等都是墓葬中的随葬品,从这些青铜器推测,在瀑布沟水库消落区应该有很大一批墓葬,并且规模较大、规格较高。这些文物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刘化石说,7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瀑布沟库区的22个文物点进行了34次发掘。但是,由于库区地下文物面积广阔,实际发掘面积不到10%。一旦水库水位变化,就会对这些文物点造成冲刷破坏。
前段时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瀑布沟水库消落区进行了调查。淹没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桃坪遗址中有156座墓葬,已经在消落区发现出现自然垮塌和盗掘现象。面积3万平方米的背后山遗址,为黄沙土质,库水每涨落一次,就会带走部分沙土,遗址所在台地就会下降几厘米......“如果再多冲刷几次,遗址、墓葬等就会非常明显地暴露出地面,那时自然破坏将会转化为人为破坏。”刘化石说。
“瀑布沟水库消落区文物保护值得重视”,专家们说,目前,在三峡库区、黄河小浪底水库、丹江口水库等已经出现消落区文物破坏严重的问题。去年,我国编制了后三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专门提出了消落区地下文物抢救保护。而瀑布沟水库消落区落差比三峡库区要多一倍,因此消落区面积要大得多,更应该提早关注该区域的地下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