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玉堂酱园兴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那时济宁挟大运河的便利,已经成为“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相当发达,仅手工业就发展为17个自然行业,有“400名铜匠,500名竹匠,600名木匠,800名皮匠,1500名铁匠”之说。有些行当规模扩大,已类似现在的工厂,其中,首推皮行,其次酱园。 苏州人戴氏沿运河州郡来回经商,看中济宁的地利,在南门外运河西南岸边买了地基,因陋就简地盖了三间门头房,雇上几个伙计,开起了小小酱菜铺。戴氏以为未时(玉堂)为大吉大利,加之自己是苏州人,便把店名定为“姑苏戴玉堂”。戴氏酱菜多从江南运来,虽为南方客喜欢,却不适合北方民众口味,又赶上嘉庆年间物价昂贵,税额苛敛,营业萧条,且又“年老思故乡”,于是就将酱园出卖。
济宁药材老板冷长连联合“父坐高官子登科”的济宁孙家,各出500两白银,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买下玉堂酱园,余银置地造房,重建门头,成为6间高深的大门面,因“姑苏戴玉堂”已名扬济宁四乡,所以他们只把招牌改成“玉堂酱园”,酱园则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一变为百多人的手工工厂。1827年,孙、冷两家从店员中选拔梁圣铭任总经理,而孙、冷只作股东。梁圣铭店员出身,深明用人管理之道,他量才用人,提出“规矩牌”制度,第一条就是“犯错误”的店员、工人要“砸锅”,连大小头目也有“砸锅”的可能。此后,玉堂酱园不断从大伙计中选拔总经理,有孟氏、李氏、林氏、陈氏等曾任此职,仅陈守和一人就任职30年之久。陈氏16岁进玉堂,从“替班”、“滑短”、“短短”、“长短”到“小股”、“大股”,一级未漏,最后升为总经理,他大胆扩资,发行钱票,吸收官僚闲散资金,而且不断对外投资,进一步刺激了玉堂酱园的发展。 玉堂酱菜顺着运河销遍四方,被誉为“京省驰名,味压江南”,作为“贡品”,连慈禧太后也认为名不虚传,它所生产的酱油、酱菜、万国春酒等还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正因如此,玉堂酱菜被不法商贩仿冒,为此,玉堂酱菜的商标一年更换一次,而且临发货前才开始包装,由包装部大头亲自操作,严格标记,且有暗记,拆开仿冒几乎无孔可入。由此可见玉堂酱菜对金字招牌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