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蜀万里行记者走进了德阳绵竹孝德镇的一个村庄,道路两旁金灿灿的油菜花放出夺目的光芒,沿途是一排排青瓦、白墙、朱漆的川西风格民居,与其他村庄不一样的是,一幅幅“双狮闹春”、“招财童子”、“三星高照”等年画描绘在白色的墙壁上,仿佛置身于一座充满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的艺术馆,这里就是面积8.5平方公里,远近闻名的年画村。 走进一家年画坊,马大姐正在创作年画。“我十几岁开始绣,已经绣了17年了。一直比较爱好年画,失地后,年画就是我的主要职业了。像这样中等大小的年画一年下来我能绣10张,一个月收入千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要轻松多了。”马大姐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像马大姐这样在村里依靠创作年画就近就业的不在少数,年画产业成了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产业。
“5.12”特大地震后,在苏州市的大力援助下,绵竹结合苏州桃花坞年画营销成功经验,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充分发挥“民间年画”这一品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年画产业。
年画成品
年画村内现已形成包括陶版年画、三彩画坊、锦艺唐等30余家“前店后院”式的年画作坊,吸纳了近千人专业从事年画制作、销售,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门票等100多个年画品种。年画产量也从最初的年产3000—4000幅增至去年的3万幅以上,年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美、法、英、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这里是绵竹乡村旅游文化的著名景点,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多人,年画系列产品销售年收入达3000万元左右,年画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
从事绵竹年画绘制近30年、现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预计,今年绵竹年画系列产品销售年收入可达8000万,胡光葵说,为了把绵竹年画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他们在人才培养上还会继续下工夫。
“我们要走出去,我们与中央美院联系了,把生产商家有潜质的员工,设计策划有潜力的员工送出去培养,到大学里去接受现代美术的培养,因为不仅是造型和颜色的概念,首先是理念上的东西,年画发展到现在肯定是当代的年画比较重要,现在很多图稿都是传统的,传统的有一定的市场,有它存在的不能丢掉的一些东西,但是要适合现在新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你们每天吃饭时能不能吃一点年画的东西,装饰能不能有年画的东西,比如灯具,窗帘,桌布墙布等等。”胡光葵告诉记者,把年画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这样产业才能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