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畔,距富阳市区16公里,镇里至今还保留着罕见的明清建筑群。东汉年间,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龙门之所以被成为古镇,是因为90%以上的村民是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
千余年来,孙氏家族一直保持着每年春秋两季祭拜祖宗的传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指尖里都传达出不一样的含义,不能马虎。而隆重的祭祖大典,也衍生出许多别具特色的民俗传统,比如远近闻名的“东吴竹马”、“点魁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代代村民手把手地传承下来的,与明清建筑群一起,为古镇古村平添了不少韵味。
听一听:祭祖典礼年年举行传承孝文化
一迈入龙门古镇,就会被古色古香的庭院建筑所吸引。镇上的小路铺满了鹅卵石,厅堂居住院落大多廊房相连,走一家就可以走百家,如入迷宫一般。所以有“下雨天不湿鞋”一说。
孙氏自古多豪杰,吴大帝孙权驰骋疆场、平定江南,成就一代霸业。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龙门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
“祭拜祖宗,一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告诫我们的村民不要忘了祖先对我们的恩泽;二来这样远近闻名的活动,对龙门的旅游和经济发展也很有裨益。”龙门古镇开发旅游文化建设组的负责人孙奎郎说,他是孙氏家族的第五十八世传人。
祭祖大典每年在孙氏祠堂举行,祠堂里排列着孙氏祖宗的牌位。每年十月十九,镇上每房每族的长辈都会来这里,而平时人迹罕至的宗祠也会郑重其事地打开正门。祭祖三日,全族停工,穿戴整齐,如同过节。
整个祭拜的过程分起乐、献供、跪读祭文、祝福、轮拜宗祖等等。
戏台前有一大块空地,每年祭祖,村民们要在这里摆上百桌的宴席,只有镇上的长辈才能坐上席。正门至祠堂中门大开,地上铺着红毡,摆满鲜花、纸马。祠堂祖宗牌位前,六张八仙桌并列,桌上摆着猪、牛、羊,肉上系着彩条红绸,一派庄严景象。
午后,祠堂开门演戏,族人齐集,祭祖大典开始。先是由两名礼生大喊“祭祖大典”开始,然后一名礼生击鼓三通、另一礼生撞鼓三下。接着,主祭者、陪祭者叩头,每人手上拿着三柱香,随着礼生的喊话,叩首三次,此时祠堂里安静、肃穆,连针头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到,但每个人心头,指尖,都有一首叫作“传统”的旋律在流淌。
目前,新安江流域的不少古村中都还保留着盛大的祭祖仪式。
看一看:竹马飞舞天天上演三国故事
龙门古镇还将“东吴战马”、“龙门战马”、“点魁星”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独具三国东吴文化特色的民俗演绎节目。
记者来到龙门古镇时,“三国大舞台”的负责人王金良刚表演完“东吴战马”。他告诉记者:“‘东吴战马’也就是俗称的竹马。龙门的竹马和别的地方最不同的是,它由传统战马沿袭而来,一般有八匹马组成一支队伍,表演的节目大多是三国故事。”
东吴战马是龙门特有的传统民俗。表演的人画上戏曲的妆容,骑上用竹制成,外面糊着彩纸的竹马。表演时,有一人手里拿着长棍指挥“作战”,另几位演员骑着“战马”,手上拿着刀、剑,舞台上顿时刀光剑影,“演员打斗的武打动作都是从京剧里学来的。”王金良说。
孙燕书今年25岁,在“三国大舞台”表演“东吴战马”已经有三年,她的爷爷就是跳竹马的,“但是爷爷去世早,爸爸又不会跳,我就跟着王师傅学了。”孙燕书说她非常喜欢跳竹马,每年镇上祭祖、过年、元宵节,她都会和镇里的竹马队一起跳竹马,“镇上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学跳竹马。”(陈宽、吴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