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媒体突然传出腾讯意图控股携程的消息。在这个传闻中,市值在48.5亿美元的携程被给出了60亿美元的估价。昨日晚间,腾讯和携程均否认了这一消息。
尽管传言中的“为了微信5.0商业化”这一收购理由实在太不靠谱,但资本市场仍然对此给出了超乎想像的热烈反应。携程昨天股价大涨6.45%,且交投异常活跃,成交497万股,较平日放大了一倍以上。这反映股东们心中实际上期待类似的并购发生。作为一个行业市场老大,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实际上,携程的地位已经面临多方挑战,我们可以从其收入上直观地看出这一趋势。淼叔整理了一下携程从2009年到2012年的收入增长速度。这四年中,携程的收入增速分别是34%、45%、21%、18%。2010年是它最风光的一年,收入增速高达45%,当年的净利润率也高达36%,比前两年的30%、33%都高。但2011年开始收入增速急剧下降,净利润率也一路下滑,2011年和2012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31%和17%。而在2013年的Q1,携程净利润率已经跌到只有11%。
收入和利润率的降低,一方面是因为自2011年开始爆发的在线旅游业价格大战,团购、酒店特价等新模式的出现,导致携程收入占比最大的酒店业务受到严重影响。梁建章复出后,一改此前管理层“行业老大不打价格战”的做法,以5亿美元参加价格战,反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另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今年2月,花旗发布研报,维持携程的卖出评级,其原因是“通过管理层调整还无法解决携程在在线旅游方面的结构性弱点”。是什么样的弱点,导致创始人梁建章复出、原CEO和总裁范敏实质性悬空后,仍然无法解决?
我在两年前在新京报时就写过一篇评论,说在线旅游行业实际上有很多企业基本不是靠“在线”,而是仍然吃旅游,这其中主要说的就是携程。虽然携程自称是“鼠标+水泥”模式,但这其中水泥的成分实在太重了点儿。去各个公司前台和自己身边常出门旅行的朋友那儿问问,携程服务怎么用?说上网用的只怕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数都是拿起电话来打。尽管携程一直以自己的呼叫中心为傲,也一直说在进行后台IT系统建设,但有哪个互联网公司,最主要的服务界面靠电话完成呢?
前端模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链条。消费者打电话由人工完成了酒店、机票服务,他对后续的服务也必然会期待人工提供,所以机场取票、取行程单,都需要提供人力。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一般互联网公司常见的网络效应在携程这里出现不了。我们可以看下携程财报,2013年Q1,携程收入同比增速是27%,员工人数同比增加了18%,而费用增加则同比跃升到37%,销售与市场费用更是增加了46%。人数增加带来的支出增加远大于收入增加,这已经是典型的“收入靠人海”而非“收入靠研发”模式了,与水泥走得太近,而与互联网离得越来越远。
梁建章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去年年底裁撤掉了地面推广500人。以每人月薪4000计,这一裁撤每年可以节约3000-5000万的费用支出。不过,在整个模式没有变化的前提下,这样的措施短期内虽然能带来费用下降,代价却也是会员体验的下降。
怎样算互联网的模式?正好淼叔非常推崇的《浪潮之巅》,最近出了第二版,其中“印钞机商业模式”一章,对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很精到的总结。以Google广告系统为例,它相对于传统媒体包括雅虎的革新之处在于,广告主可以自主在线投放,用户在搜索时,系统自动予以匹配广告,也就是说需求、消费者与载体全部是自主提交到网络平台上,由算法进行匹配。只要有个精良的算法,盘子可以越做越大——即使最后算法不适用了,增加的也只是工程师的人数,而不用随着用户和广告主规模的增加,不断同比例增加雇员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