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至14日,省旅游局吴立官副局长带领省局政策法规处、各设区市旅游局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相关业务负责人一行16人赴杭州、上海学习考察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与运营。考察组总结了沪杭建设、运营旅游集散中心的五个方面先进经验和做法:
一是政府主导,大力推动。沪杭两地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把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政府在徐汇区万人体育场附近的繁华地段安排12000平米,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总站,配有地面旅游车位67个,地下停车库可容纳小车450辆。杭州市由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低价长期租用黄龙体育场部分建筑作为旅游集散中心,节假日期间直接使用体育场作为自驾游客换乘的停车场。
二是结合实际、按需发展。沪杭两地的旅游集散中心都具备集散、咨询、换乘功能,但又根据城市的旅游市场特点和游客的实际需求,各有侧重地突出相应功能。比如,杭州市西湖周边热门旅游景区(点)密集,自驾来杭游客量大,市区道路交通拥堵矛盾突出,杭州集散中心就重点发展了自驾换乘和短途旅游集散功能,为游客提供景区直通车,缓解交通压力;上海市内热点景区不多,且公共交通体系发达,来沪游客相对分散,本地居民出游需求旺盛,因此上海集散中心重点发展了集散功能,面向本市和江浙等周边地区的短、中途旅游目的地,设置1~3日旅游线路170余条,配备旅游套票,满足游客需求。
三是广泛布点,形成网络。沪杭两地的旅游集散中心都不是单独设置,而是采取以一个大面积集散中心(总站)为核心,在市内交通枢纽或交通便捷区域配置集散点、在游客集中区域配置咨询点的方式,整合智慧旅游的自助查询和订票订房终端,形成旅游集散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四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当地政府以集散中心为平台,召集交警、公交、旅游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旅游集散和自驾换乘。沪杭旅游集散中心都建立起大型客运场站,吸引公交、客运和旅游车队入驻,整合各方运力,并与周边城市游客集散中心合作,解决集散和换乘问题;采取自办旅行社,与相关景区点合作,推出旅游线路和景点套票的方式,解决中短途出游的需求。
五是因应形势,不断创新。沪杭两地的集散中心建设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1)两地的中心之初,都存在着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的边界不清,导致开始时招致旅行社的抵触和反对,后来,两地都不断摸索与磨合,才使得集散中心逐步走上融合的路子,上海把这一模式称为政府建“机场”,杭州称之为“超市”,集合所有愿意进入的旅行社和车队,同时利用了集散中心履行政府的旅游咨询职能。上海还将旅行社审批、名表审批等行政审批窗口设在集散中心。(2)随着两地的交通状况的改善,自驾自助游人数增多,人们对通过集散中心出游的需求逐渐弱化,两地目前都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3)两地的集散中心都具有旅行社和客运的资质,都采用了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目前都面临着企业与政府脱钩的问题。上海已经制定了改革方案,撤销集散中心建制,成立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把原来属于集散中心的职数、编制划转给公共服务中心,把原来在集散中心属下的集散总站作为企业实行独立核算。
在学习借鉴沪杭建设运营旅游集散中心经验的基础上,调研组提出了发展我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四条工作建议:
一、找准定位。首先应明确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和服务范围。政府旅游公共服务应当是为游客提供必要、基本的或从市场难以获取的旅游服务,而非涵盖游客所有旅游需求的服务。凡是市场可以提供的旅游服务,交由旅游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因此,建议把旅游集散中心定位为:为游客(主要是散客)提供旅游集散、咨询、换乘服务,同时提供其他必要旅游公共服务的组织实体。集散中心既有“散”的功能,即如何组织本地和外地来的游客参加旅游的问题,也有“集”的功能,即如何为到福建的旅客及我省居民旅游提供帮助的问题。综合各方面情况,当前我省建设集散中心,除需要咨询功能之外,应该把“集”作为主要功能,兼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