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和直角尺
船体喷漆
船体制作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说的就是乌篷船。
说到乌篷船,就不得不提绍兴。绍兴素有“江南水乡”之称,境内河湖密布,水道成网。过去,乌篷船作为水上“出租车”,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穿梭在绍兴古桥下、古纤道旁和社戏台前。
轿车成为家庭必备品的今天,乌篷船成为绍兴文化的标签。许多外地游客都喜爱花个半天时间,坐着乌篷船领略一番鲁迅故里的水乡风情。数据显示,近年来,绍兴每年乘坐乌篷船的游客数量以15%的速度增长,2013年达到26万人次。
其实,不仅游客不知道,就连绍兴当地人也许都不知道,乌篷船与普通船只有什么不同、技艺有何特殊?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绍兴市东湖景区,见证了乌篷船的制作过程。
船体工艺最为复杂
中午的太阳,晒在身上暖烘烘的。绍兴东湖景区的游船码头边,几位老师傅正在造船。
领头师傅谢会正,相当于造船厂的总工程师。他说自己从12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造船,这个手艺活干了50年,“熟能生巧嘛,设计图纸提笔一挥而就。”
从结构上,乌篷船分为船体、船篷和桨橹3个部分。谢会正说,船体虽然不大,但其制作工艺却是最复杂的。船体一般由木质结构制作而成,船身娇小玲珑,船底则用结实的木板加固,“由于船体常年泡在水里,要防止水渗入船内,所以对木材的选择、油漆的工艺等都有较高要求。”
船体的制作需先画设计图纸,确定造型;取优质水杉、松树、香樟、水曲柳等作为制作材料,然后按尺寸画线放样,锯出各个组件进行拼接组装;成型之后,缝隙处还要用油泥灰密封,以防渗漏,再涂上桐油(一般要涂多遍),晾干后,再用木油粉刷多次。
在谈到船体的制作时,谢会正眉飞色舞,船体制作的整道工序,他如数家珍,“就是自己没有统计过,一共做了多少艘乌篷船了。”
竹制乌篷七扇居多
作为谢会正的搭档,70多岁的鲁宝夫,主要负责船篷的制作。
在造船厂,记者看到很多竹子,其中一些已削成了竹片。鲁宝夫说,这些竹子正是船篷的主要材料。
在制作船篷时,要先把细竹竿弯成拱形,一般有3个拱,以竹丝作底面,中间夹以竹箬,为的是隔热防晒,两边及上下夹以扁竹片,用铝丝扎住所有竹料。
“我们绍兴乌篷船多是小乌篷船,以7扇为主。”鲁宝夫说,乌篷船有大有小,而以船的长度为准,船篷也有不同扇数,其中固定的叫定篷,活动的篷可以开启,便于乘客上下。船篷扎好以后,再用桐油、猪血、黑粉煎熬成“黑油”涂于篷的外部,使整个篷体乌黑发亮,既能延长使用寿命,又可防止雨水渗漏,这就是“乌篷”名字的由来。
船体和乌篷做好后,一条小船已基本成型,再制作下船桨和橹,便大告功成了。
划船技艺手脚配合
绍兴人划船,可谓源远流长,据称,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那时,于越先民就有了船桨和独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