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驾小船,在江面上飞速行驶,是越人的一种绝技。越国造船业发展很快,船有各种名称和形制,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小船、画舫、货船等不同类型。
跟乌篷船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就是乌篷船的“驾驶技能”,如今也算得上绍兴民间的一大传统绝技。
乌篷船看着挺简单的,但不会划船的人,往往会束手无策。谢会正说,乌篷船要靠脚摇橹、手操桨才能行驶,而只有手脚配合、操作灵便才会得心应手。
“动力部分主要依赖于脚,双脚放置于桨的末端,右脚用来固定桨的位置,使之不滑落,左脚用来做动力,这样一伸一缩便能划动桨,使船前行。”在制作乌篷船的间隙,谢会正还拿起实物向记者展示如何操作,“就像鱼的尾巴一样,乌篷船行驶时,船桨一端搁在船工右手腋下,一端放入船尾水中来控制方向。”
传承文化开设船坞
作为绍兴水乡的一道亮丽风景,乌篷船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具有绍兴地域重要的人文价值。
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乌篷船的交通功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现在绍兴随处可见的小乌篷船,绝大部分用于旅游观光。记者从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绍兴现存这类小型乌篷船约200艘,其制作技艺和划船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
为传承发扬乌篷船文化,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绍兴东湖景区联合开设船坞。这个船坞,就是谢会正所在的造船厂,成立时间只有一年。
“两位技术纯熟的老师傅,15天左右时间,才能做好一条乌篷船。”谢会正说,他们在向市民与游客展示乌篷船传统造船工艺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这一技能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