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在大西洋上空盘旋,1962年冬季的一天,德国北海海岸逐渐被海水浸没。距海岸100公里远的汉堡也被冲垮。城市多个街区被淹没。315人丧生。这是创下德国电视剧收视纪录的历史灾难剧《暴潮屠城》中的剧情。这样的“天灾剧”近几年在德国很有观众缘。人们对地震、海啸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担忧比以往明显上升,德国人的防灾意识越来越强,防灾本领也不断提高。
海岸边设置多道防线
德国北海海岸曾被称为“魔鬼也怕的地方”。当地老渔民兼导游菲利普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这里平均5年就有一次5米以上的海啸来临,但我们有信心对付它。”他带记者来到海边。这里是欧洲著名滨海湿地———瓦登海海滩。瓦登海北起丹麦南部的海岸,经过德国海岸后转向荷兰,是绵延460公里的大型天然潮间带。记者看到,瓦登海海滩筑起几道海啸防线:沙质滩涂、沙滩、几米高的沙丘,还有大片沼泽地,干燥的高地。这个多样的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可以阻挡和吸纳海啸。
这里还兴建有各种水利工程:河道、挡潮闸、泄水闸、船闸、运渠、桥梁、河堤等。特别是这里的民居都长“脚”,这样它们可以处于高位,当海啸来临,海水会从“脚下”流过,降低被冲垮的可能。
远眺海面,记者还看到,海面上有多个红色漂浮物,那是德国研制的海啸预警系统。它由设置在陆地与海洋上的测量仪组成,已与印尼、日本及澳大利等测量站联网。据了解,德国海港城市的堤岸都高达5米以上,还有广播报警装置,任意波段都能发出报警声。
防火材料标准精确到毫米
德国人在防火灾发生方面,做得十分细致。记者平时在乘火车出差经过各种各样的隧道时,必定会在隧道里看到紧急逃难通道的醒目标志。列车员告诉记者,要经过隧道的火车都是防火列车。列车中各种设备用料必须阻燃。在火车的每块窗玻璃上都有一个红点,窗子旁还有一把特制的小榔头。遇到火灾时,旅客可用小榔头敲击红点,玻璃立即粉碎。
朋友罗兰德最近要造房子,他需要遵守的房屋防火新规定有50多页,防火建材的标准很多精确到毫米。德国所有房屋的房间还都必须装置消防系统。记者刚到德国时,一次在家做中餐,由于油烟大了些,消防警报声急促响起。才几分钟,消防员和救护车就浩浩荡荡赶来了。
雪崩、泥石流也是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主要灾害。记者在山区开车行驶,抬头远望常常能看见一张张网,而且是一层一层的。原来,这是用来阻截泥石流的,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如果再往山上走,还可看到错落有致的铁栅栏,是用来化解雪崩危险的。据记者了解,德国很多建筑属于柔性建筑物,这主要为了防震。
防灾经济成新的增长点
由于德国人对防灾越来越重视,德国还出现“防灾经济潮”。慕尼黑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防灾保险的范围越来越广了,如地震、海啸等财产损害等都可以投保。
德国人不管在公司还是在家里,都把“防灾救急包”摆放在显眼处。包里装着各种防灾应急用品:可用10个小时的小手电、手套;可吃上一周的压缩饼干;维生素和饮用水;保温雨衣;止痛药等常用药、逃生绳等。德国很多高科技防灾商品也深受欢迎,比如“抢险机器人”。这种抢险机器人不怕毒气、不怕火,可以冲进失火建筑搜救。
德国设有各种防灾培训学校。家长们在周末带孩子参加各种防灾知识讲座,进行消防演练等防灾演习。
德国还有各种各样的灾害博物馆,在地震博物馆里人们可以体验各个级别的地震,认识哪种情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较大以及学习怎样躲避。德国各个城市经常举办各种逃生演习,此外,德国还有防灾主题旅游等项目。
正如记者的一位邻居说的,“防患于未然才是对付天灾人祸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