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 11”地震发生后,我国各级旅游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在日游客安全,协调各方力量协助游客回国,到本周一,在日游客近5000人已全部安全返回。 此次事件得以妥善处理,也再次提醒我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迫切需要一套完整高效的旅游应急管理体系,以提高全行业驾驭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
旅游应急机制是为了更好应对旅游突发事件而采取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是保障游客安全的有力武器。建设和完善旅游应急机制既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因素和突发事件的需要,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游客安全的基础。一方面,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排名第三的入境旅游市场,有年均近5000万人次的出境旅游市场,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内国际各种复杂因素,使旅游安全的不确定性愈发凸显。因此,重视旅游应急机制建设是当前旅游行业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旅游应急机制,科学构筑起旅游安全的“防护网”,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随时做好应对准备。
为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尽可能地为旅游者提供救援和帮助,保护旅游者的生命安全,维护中国旅游形象,我国旅游管理部门近年来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应急体制等建设,这些工作在为旅游者提供救援和帮助、保护旅游者的生命安全、维护中国旅游形象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旅游应急机制理应包括预防、预警、响应、控制、恢复等五个主要部分。这五部分互为存在,互相协调,构成完整的动力系统,并以一定的运作方式协调运行,从而发挥作用。从驱动旅游应急机制运转的因素来看,信息收集是核心,事态判断是基础,积极应对是关键,资源整合是保障,游客安全是根本。信息收集贯穿于旅游应急机制的所有环节,信息时代,快速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各种有效信息,对于做好防范、减少事故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的事态判断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成败。事故类型、性质等若被低估,会给应对带来难题,造成更多损失;高估事态的严重性,则将造成资源浪费,加大应急成本。旅游应急管理考验的是应对能力,积极高效的应对措施可在最短的时间、使用最少的应急投入使事态得以遏制,把损失减到尽可能小。同时,旅游应急机制的运转也是整合人力、物力等资源的过程。应对不同性质、等级的突发事件,会牵涉到不同部门、利用各种物资,旅游应急机制的运行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最重要的是,旅游应急机制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障游客安全,同时还须提高游客自身抵御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提高防范灾害的技能、安全意识以及自救能力。
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种种与旅游业相关的突发事件,应该依据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在理顺关系的前提下,建立以旅游行政部门为主导、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旅游应急机制。一旦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政府与企业要相互配合,确保旅游应急机制顺利运行,最大程度地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旅游管理部门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旅游应急预案,健全旅游应急机制,优化旅游应急体制。尤为重要的是,地方各级旅游部门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快建立起与国家旅游应急机制相衔接的旅游应急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建成信息采集和监测平台,在这方面,上海等地已有较为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同时,地方之间也要加强旅游应急方面的协作,并逐步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企业是游客安全的直接保障者和第一责任者,企业要在提高预防风险的意识、健全应对风险的预案和应对机制、加强对领队导游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注重对游客的引导提示等方面不断做出努力,把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我们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尽到应尽的职责。(郑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