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洪坑村客家土楼
永定洪坑村是一座被房子养活的闽南古老村落。三年前因永定土楼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名扬天下,整个村子被列为民俗文化村发展旅游。“旅游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却越来越苦”,村民近日向外界发出这样的求助信号。
探访这座被改变的古老村庄,会发现它一路被商业裹挟前行的印迹。在土楼保护和旅游发展的交织下,村民现实的住房和就业焦虑像气球一样不断膨胀,当地政府的解决措施却一拖数年。淤塞的沟通渠道之外,信任渐失流言飞散,村民想要的“安居乐业”时间表仍在层级的申请流程之中,土楼所代言的部分客家文化却渐趋飘散。
无处建房
游人如织的土楼内外,近3000洪坑村民仿佛隐形其中,楼下大门洞开,高音喇叭引领着一拨又一拨外来参观者,楼上的住家大多上锁。夜幕降临游客散去后,被大山包围的村子才恢复了它的本来面貌:村民的摩托车被允许自由进出,放下书包的孩子们在唯一一条主路上追逐嬉戏,不时被妈妈叫喊着回家吃饭,洪坑男人端着堆满菜的饭碗转来转去,沉默着检阅被游人看遍的星罗棋布的土楼,吃干净才回家添饭。
洪坑村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东北面,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为了抵御猛兽盗贼,林氏先人修建了时称“土围子”的造型独特的客家建筑。
转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公路修进大山里的客家聚集地,千百年来静静躺在闭塞山区无人识的客家土楼吸引了外人的目光。1984年,振成楼楼主、洪坑村林氏第三代传人林日耕接待了第一批到访者,4年后振成楼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永定县成立旅游局,此时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已经名声在外。楼主林日耕最先和县旅游局签订了祖楼开发旅游协议,成为永定土楼第一位导游,开起了土楼风味饭店,兼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推开洪坑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大门。2001年洪坑村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洪坑村整村被作为旅游景点开发,成为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的代表景点。20年的旅游开发进程中,为保护土楼建筑风格的一致性,村内必须拆除与古老土楼风格严重不相符的建筑,不再批准新建的建筑。
十几年前,游客稀少的洪坑村,旅游经济并不活跃。村民和现在周边村落的劳力一样,到广东或厦门打工,只留老人小孩守护着祖宗留下的老房子。那时候土楼只是住所,还没有成为现在的生财工具。
2008年7月7日,包含洪坑村在内的永定土楼群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就是从那时开始热闹起来的”,村民回忆,当时每天进村游客从数百人激增到两三千人,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回家中,吃起了“旅游饭”。
为祖屋讲解的“野导”
洪坑村口,是一块狭窄的三角地,这里也是洪坑村的女人们争夺导游机会的第一关口。
游客一下车,就会被两种声音包围:不时响起的喇叭提醒着“不要相信‘野导’、‘黑导",而不时靠近的妇女则压低着声音“要不要导游?便宜,而且是为我自己的房子讲解,熟悉”。
“野导”散发的名片上面,并不是真实的名字,这不影响生意,一会就有一队游客出现在她们的高音喇叭之后,被引领着前行,“前面就是我家,这个是我叔叔家”。
导游是村里妇女最主要的工作机会,她们也乐于向游客描述土楼里那些家长里短。这份工作一月下来有1000多元收入,尽管一批客人只收五六十元,但不用被客家土楼旅游开发公司(以下简称旅游公司)抽成30%,所以“野导”的收入并不比正规导游差多少。
2008年之后,“野导”和管理部门的冲突尖锐起来:没有导游证不允许带游客,村里妇女不时互相诉说被粗暴对待的遭遇。今年,为了不激化和村民的矛盾,管理部门警告带团旅行社,如果聘请“野导”,将被取消门票折扣。
湖坑镇副镇长李建熔承认,现在洪坑村的导游管理压力很大,收钱讲解的“野导”屡禁不止,有一些村民为争抢生意,会在路边提醒游客:旅游公司的导游会带你们去购物。
“现在一年两次考试发放导游资格证”,李建熔称,镇里将和旅游公司商议,看是否有需求继续招导游,如有需求就会加大本地村民比例。
哪有空唱山歌?
洪坑村的热闹始于上午10时,各地的游客多从厦门中转,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涌入村中。
土楼从单纯的居住之所到世界文化遗产,游客从数百到数千,20多年开放村门的经历,洪坑村民对游客,早已形成了一种友善而不纠缠的默契,而外来者令他们的生活,早已发生有形或无形的变化。
土楼第一位导游林日耕乐于向游人介绍的,是土楼建筑里孕育着客家文化,国家领导在视察土楼后也曾留下评语:“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
“但因为利益,村里人的一些关系、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林日耕观察到,同一宗族的亲人会因为客人多寡发生口角,邻里忙碌于计算赚了多少钱而减少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导游拉客抢生意,减少讲解时间……凡此种种,都不合林家祖先的教诲和客家传统文化。
在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一楼,林家第四代女儿和儿媳各拿一张纸牌,悄声揽客,“上楼5元,我给你讲解加5元”,妯娌几个各自把守楼梯,谁带人上去谁收钱,“有的趁中午就带旅游团10多个人一起上来,根本不会考虑土楼的承受能力”,她们彼此抱怨,也在彼此较着劲。
在火爆的旅游中,客家的民俗文化却难觅踪影。村民说,今年5月,景区准备要评5A,村里组织了客家山歌、采茶扑蝶等民俗表演,“5A牌匾一到手,这些表演随之结束”。
入夜,游人散尽的洪坑村依偎在大山怀抱,格外静寂。村中后生阿宝的茶铺里,传出婉转清亮的客家山歌声(他专门找村里80多岁的老者学过)。抱着孩子的江雅琴想起,当年妈妈在晨露散尽漫山茶林采茶的时候,也会随口唱出这些歌。
“可现在整天忙着赚钱,犯愁在哪建房子,哪有空想唱歌”,一句也不会唱的她,住在被誉为福建最美的乡村之中,看起来有点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