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济宁旅行社 济宁旅游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侠盗飞车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掼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word
照片恢复 炸金花
红警之家 掼蛋游戏下载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旅游界 > 国内旅游 > 五年大跨越 文化强省的“四川经验”

五年大跨越 文化强省的“四川经验”

时间:2012-02-27 19:32来源:四川日报 www.yunhepan.com

  “文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遗产保护服务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实力不断增强。”2月23日,全省文化工作会在成都召开,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用这4句话概括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5年一大步,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文化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全省文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

  大跨越是坚持文化科学发展的结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性梳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文化工作跨越发展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启示,才能为下一个大跨越积蓄力量。以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26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7个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47906村级基层点、750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 (活动室)……过去的5年,我省以“文化民生”为先,构建文化阵地,激活基层“文化细胞”,一个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正逐步成型。省、市、县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继竣工和加快建设,四川各地文化设施缺乏、陈旧落后的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样的变化,正是因为5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在具体的工作中,牢牢树立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最终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的文化民本理念;始终坚持文化建设必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乐民理念;在实践中既注意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又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文化收入、扩大就业人口,让文化富民理念进一步得到实现;努力推动城乡文化一体,让文化服务广泛普惠城乡群众。

  科学发展积极协调文化经济齐步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文化投入作为民生投资的重要内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事业政府累计投入达到50.31亿元,加上恢复重建项目投入86.47亿元,近140亿元的投资有效地改善和优化了政府民生投入的结构。

  而省文化厅牵头,全省文化系统也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力增强文化建设协调力,促进各级党委、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创新机制增强文化权益保障力

  全省以98个国家等级图书馆、147个全国等级文化馆为龙头,近5000个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为骨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县县有品牌、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态势;新创和复排的70余台重点剧目,100余个获得各类奖项的优秀剧目,为“抚慰心灵、感恩奋进”增添了全新的内容,更为丰富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优质的精神食粮。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文化系统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的同时,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益和质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普惠、便利和均等。

  遵循文化规律集群化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近20﹪,2011年全行业实现增加值226.6亿元,资产总额566.74亿元,营业收入844.58亿元。

  近年来,全省文化系统把握文化建设发展的自身规律,根据资源开发潜力、文化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布局,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促进大城市和城市群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集群发展,培育和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完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强文化竞争力。

  与此同时,全省文化系统有效抓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机遇,促进文化要素全面融入灾后重建,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映秀、水磨等38个重建城镇文化氛围浓郁,现代风貌突出,北川新县城和汶川、青川县城和都江堰市文化特色鲜明,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遗产保护为经济服务增强优秀文化传播力

  在去年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四川不可移动文物点65231处,居全国第三位;全省208座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博物馆小镇”、民办博物馆群落,为发展文化旅游增加了新的景观。12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占全国10%;通过灾后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当地群众有序参与抢救保护,扩大文化就业人口;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功举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人参与生产性转化和产业化开发,非遗资源广泛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关注新热点和民生保障新资源。

  近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始终坚持建立完善有利于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重大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不断加大经济建设中的文物抢救保护力度。与此同时,加强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传承、教学和交流,开展非遗产技艺类项目生产性保护,使遗产保护服务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增添新资源,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锐意改革创新增强先进文化生产力

  2月20日,文化厅上挂厅机关人员人才工程正式启动,16名从省图书馆、省文化馆、省考古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10家直属单位调拨的干部员工将正式参与省文化厅各处室实际工作。这一工程旨在建设一支门类齐全、业务精湛、品德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近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始终坚持在改革中强化管理,以科学管理保障改革。一方面锐意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才队伍,努力使文化发展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上一篇:四川风情耀海外
    下一篇:让三星堆融入一座城市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旅游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