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消费潜力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河南旅游业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业平均增长14个百分点以上,高出全省GDP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以上,旅游产业发展各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旅游接待人数由2005年的1亿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增加到了2010年的229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由7%上升到10%。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第8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2011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0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04%、22.1%。其中,入境游客168.29万人次,旅游创汇5.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61%、10.06%,保持了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663.9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93.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02%。旅游业已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河南已经进入了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其‘吃住行游购娱’涵盖了服务业的大部分领域,旅游业必将成为工业化中期的支柱产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说。
省人大高度关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河南旅游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6月12日,省人大在南召召开“全省人大民侨外旅游专题工作座谈会”,来自省旅游局、省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工委,各省辖市人大常委会民侨外工委、部分省辖市旅游局的一百五十多名领导、专家与学者,就旅游转型升级工作展开交流,洛阳、焦作两市政府和南召县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旅游转型升级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体会,南阳、开封等市人大交流了工作做法和经验。
“创新经营和投融资机制,加强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省人大也将进一步加强旅游法制建设,依法保障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积极配合做好国家旅游立法调研工作,提前做好制定旅游法实施办法的立法调研工作,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努力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表示。
座谈时,张广智副省长说,省人大召开旅游专题座谈会,这是人大工作方式的创新,也是对政府监督工作方式的创新。这次会议是全省第一次研讨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专题会议,对于促进河南旅游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务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新的旅游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业的转型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
焦作市政府代表表示,突出项目建设,推动旅游转型;强力宣传营销,持续扩大影响;狠抓标准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等三项工作是近年来焦作市政府在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工作时的主要做法。
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在交流经验时说,围绕旅游惠民的工作目标,通过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开拓创新等工作,该市人大常委会及时有效地解决了诸多在旅游转型升级时产生的实际问题,有效推动了该市旅游转型升级的步伐。
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河南旅游的首要任务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河南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于‘转型升级、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全国旅游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全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树立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具体解决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
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表示,旅游业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期间河南旅游业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重点工作。
转型转什么?他说:“主要是通过转型达到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单纯的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康体养生转变;二是由单一的旅游景点景区向旅游园区、旅游产业聚集区转变;三是由单个的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产业转变;四是由传统粗放式的运作向精细化的提升转变;五是由资源依赖型向产品打造型转变;六是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如何转型?他表示:“一是以规划为先导。十二五期间,河南旅游规划已得到政府批准,在规划中提出要将河南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也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二是从整个布局上打造一区两带四个板块;三是旅游项目建设。要以服务为支撑,通过服务的提升使得整个旅游得到相应的保障;四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五是人才建设工程。
转变“四个方式” 形成“四个格局”
着力转变指导方式,协调联动的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订了《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明确了局、省支持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任务。2006、2007年省政府连续召开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会议,支持加快全省旅游发展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建设。2009年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同年,开始设立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从去年开始,省旅游局分别与洛阳、焦作等十个市政府签订局市战略合作备忘录,支持旅游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先后与省农业厅、省文化厅等多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旅游与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步伐。聘请100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河南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加强对全省旅游工作的动态监督……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多业共生的大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以来,河南涌现出“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以旅兴农富农的典型,在全国旅游界影响广泛。2010年以来,省旅游局实施的“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先后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2500万元对30个特色旅游村进行重点扶持,推动85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拉动乡村旅游投资7.0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4万余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等大型旅游演艺节目以及《禅武不二》、《少林武魂》等室内舞台剧目,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提高了旅游综合效益。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253家A级景区,503家星级饭店,1101家旅行社。
着力转变营销方式,内外统筹的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在央视《朝闻天下》和新闻并机直播栏目投放以“老家河南”为主题的河南旅游形象宣传,打造河南旅游的整体品牌。相继策划举办了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原人游中原、黄河国际旅游节以及针对港澳台市场的“百千万”计划、穿越台湾-走进农庄休闲农业和走进台湾校园等多个活动,利用这些大型活动进行造势,提高了河南旅游的质量和效益。2011年以来,省旅游局先后组团赴欧洲、日韩、南亚、东南亚、美国和港台等1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进行旅游推介和交流,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部门或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抢占了客源市场的制高点,拓展了市场空间。
着力转变管理方式,软硬互补的大服务格局初步形成。2011年,河南旅游资讯网主站年点击量突破一千万大关,位居省直各厅局和全国旅游系统行政单位网站前列,以全票通过的成绩入选“河南省百家网站建设推进工程”,被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发文表彰,河南旅游产业的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2011年,省旅游局在全省开展了为期位8个月的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打击旅游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今年,又在全省旅游行业开展了“讲诚信、促发展”主题活动,进一步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2011年,淮阳县、云台山、嵖岈山、太昊陵、八里沟等一县四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为河南旅游业走出了一条以标准引领旅游质量和服务的“标准化”大道。
此外,文化与旅游融合联动发展亮点频频,精彩纷呈。洛阳龙门景区在文旅结合上初步探索出了“真功夫”;焦作云台山景区加快“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产业转型;南召县积极探索实施了旅游“一体化推进和升级、一体化管理和开发、一体化聚集和运营、一体化配套和布局、一体化包装和营销”的发展路子……
“省旅游局去年提出了七大行动计划,今年又提出了七大提升计划,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上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文化与旅游融合联动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全省旅游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对河南旅游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瓶颈问题”制约旅游大发展
虽然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储亚平表示:“旅游业发展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联合互动,单靠旅游一个部门,很难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涉及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综合看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不顺。体制性障碍仍然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用用优质资源的国有旅游企业。改制旅游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产权不明晰、“三权”不分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各方面投入虽然大幅增加,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仍显不足,无论是财政投入还是招商引资和先进省市比,都有较大差距,这是河南旅游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产业外向度不高。入境游是河南旅游市场的一大短板,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与周边资源、区位条件相近的陕西、山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机场、航线、航班少尤其是国际航线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游客出入、外来资本进入以及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引入。
四是市场主体不强。河南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弱小,目前没有一家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010中国前20强旅游企业集团河南没有一家,全国32家上市旅游企业河南也没有一家。河南旅游企业经营机制不活,风险抵御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
对此,省旅游局局长范修芳表示:“在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中,大项目开发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从总体上看,河南旅游的大块头项目仍相对较少,主要原因还是旅游投融资的渠道较窄。因此,各级政府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适度加大对旅游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实把旅游投融资渠道延展拓宽,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旅游服务水平的升级和旅游产品的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两个主要方面,旅游产品的换代是其核心和基础,而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是把点做亮、把线拉长、把面拓宽。只有努力打造复合型、综合型、创新型、休闲型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外,还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主体。
加强旅游法制建设,保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保障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国人大已将旅游立法列入今年工作要点。实现目标定位,持续引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强有力的旅游法制保障。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对旅游业给予高度关注。2007年省人大出台了《河南省旅游条例》,为旅游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河南旅游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2010年底又组织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开展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专题调研,2011年初省人大组织的“十二五”规划调研,2011年12月组织的全国人大代表集中视察,都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要内容。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储亚平表示:“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发41号文件,深化对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认识,把旅游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河南《旅游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各级人大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监督工作力度,适时组织听取政府及相关部门旅游工作情况的汇报,认真组织开展对旅游法律法规在本区域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的作用,对旅游服务质量跟踪督导,上下联动,合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为河南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当前河南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低消耗、高收益的服务业项目,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之路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随着河南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力度不断加大,河南的旅游业优势正在凸现,借助本次全省人大民侨外旅游专题工作座谈会召开的东风,河南旅游业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推动“七大提升计划”的落实,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