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尼西亚千岛珠串中,最小的也是最明亮的那颗,当属巴厘岛。五百多年来,关于巴厘岛的书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略略摘出几条和大家共享,以给从没去过那的人一点天堂的概念。
印度尼西亚千岛珠串中,最小的也是最明亮的那颗,当属巴厘岛。五百多年来,关于巴厘岛的书可以装满一个图书馆,略略摘出几条和大家共享,以给从没去过那的人一点天堂的概念。
(Ritual-in-Bali)
斗鸡
这可谓巴厘岛上男人的最爱。结合了赌博、运动和血腥的所有兴奋要素,斗鸡也是传统的祭祀项目。人们如此痴迷于它,以至于每个村子的路边都有鸡笼一字排开,准备着随时开始的盛会。
午后,纽库宁(NYUHKUNING)村头树阴下,路过的我一边喝着加了椰汁的绿豆汤,一边好奇村庙前那群男人在忙些什么。棕绳绕着四根竹竿围出一块平整过的空地,有人起劲地在一个椰子壳上转着孔,又有人端来一桶水,将椰壳放入,仔细调整着孔的大小以控制进水的速度,后来知道那是用来计时的漏壶。等到人越聚越多,四周鸡鸣不断时,才知道赶上了一场斗鸡。
原以为只是两只鸡叼啄抓扯,如小时候在四川所见,最多落些羽毛而已。谁知一个回合未完,鸡肠已是掉了出来。原来鸡爪上都绑着利刃,鸡们一入绳圈,必是生死相搏,直到死去。半小时后,一切结束,赢者提起自己的鸡笼和死鸡回家,晚餐桌上会多一道菜棗咖哩鸡块,旁观者清算着各自的赌账,而村庙的祭司也关上庙门准备回去睡午觉。乡村重归宁静,直到下一次斗鸡的开始。
祭祀
对信印度教的巴厘人来说,祭祀是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一项,最隆重的莫过于百年祭。据说仪式上一定要用成双的白鸡、白猪、白狮乃至白象。岛上并没有大象,不过巴厘人似乎并不担心,到时候白象自然会跑出来应景的,所以千年来的百年祭从没中断过。至于一年365日中,巴厘岛有300多天是宗教节日,名目繁多。庆祝节日的重头戏自然还是祭祀,到时女人们盛妆,头顶祭品盘,结伴走向神庙。祭品多为水果糕点,缀以鲜花,高高堆成金字塔。仪式结束,祭品便成了被神祝福过的福物,见者有份。就因了这装饰华丽的祭品盘,葱绿田埂上袅袅婷婷的队伍,成了岛上最绚丽的一道风景,相形之下,同样盛装的男人则逊色许多。
只要穿了传统的沙笼,再系上一条黄色或白色的腰带,游客便可以随意进出岛上任何一座寺庙,但想进到庙的中心,却非印度教徒不可。也亏得好友和她的丈夫特地从雅加达赶来相陪,在巴厘最大最重要的寺庙柏萨科庙(PURA BESAKIH)里,他们与守门人谈了很久,最后终于放我们进到禁地。
晨祭是巴厘人每天必修的功课,这天正好赶上。有人引我们在雕刻繁复的圣龛前跪下,每人面前地上各有一个手掌大小的棕榈叶小篮,装满各色鲜花和苔藓,左侧纱幔飘飘的石座上端坐着白衣祭司。一声银铃响过,祭司开始吟唱。双手合十跟着众人俯仰,然后从篮中拿起一撮花瓣洒在头上,如此这般三次之后,有人走来,在眉心脸颊上各点一点,粘上紫色的小花和白色的米,标志着已经做过晨祭。脸上的标记留过了午后,这期间碰到的巴厘人见了都是会心地一笑,透着特别的亲近,参加过祭祀的我们似乎已经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名胜-布撒基寺-resort---besakih-temple)
猫魅
比狐魅更神一筹,这是巴厘人的想法,要不干嘛那么喜欢用猫的形象来点缀家居用品?乌布(UBUD)一带的小店里,有很多家只卖木雕的猫,从手指大小的摆桌上的迷你猫到齐人肩高的巨猫,应有尽有。曾在一家店前笑了很久,就因为门口的猫夫妇实在像人。公猫穿着渔夫装,垂杆闲钓,嘴里叼着一支真正的雪茄,母猫撑着阳伞旁观,体形妖娆,两只猫都有半人多高。最喜欢的猫是在库塔(KUTA)看到的,一米多高的木雕很简洁,身体只是象征性的,头部却很精细,一双碧眼柔媚入骨,价格却只有区区人民币180元。只是当时还要去其他国家,只能忍痛离去,这让我在以后的两年里如祥林嫂般唠叨不已,直到朋友再去,带回一个小号木猫作礼物才罢休。
后来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去过一家兼营艺术品的餐馆,橱上架下,满满一屋子的猫艺术品,连天花板上的吊灯也是猫头的形状。据说大多数来自巴厘岛,价格却不知翻了几倍,不过看那件件不同、匪夷所思的造型和神态,也只有巴厘人才想得出来。桌边上的几个纸巾夹,比起巴厘岛机场露天咖啡座上的那只却差远了。至今,我还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偷走它,哪怕当场被抓。说来,这算不算受了巴厘猫的魅惑?
门神
每家门口都有,用砂岩或火山岩雕成,如旧时中国人门前的狮子,左右成双,但无一例外地矮胖,像侏儒武士。岛上习俗,不论男女,腰间均围纱笼,女的多为蜡染的热带花卉,男的则是各色格子布。门神也有一条,黑白或红白格子,似乎都是它们的专用,只是水桶腰短,围上显得有点滑稽。
岛上的门神虽形态各异,大体总是怒目圆睁,左手或右手高举棒斧,以威慑胆敢进犯的邪灵。也因此,当我在乌布闲逛时,远远看见一家门前的两张石头笑脸,诧异万分,立刻奔了过去。这家当属富户,宅院广大,门神也比其他人家来得高大一些,却是笑容满面,单手挠背,哪里有守护神的威风。可等我绕到一侧时,才发现门神挠背的手里紧握着石棒,随时随刻都能给走得足够近的人或灵当头一棒。于是,我条件反射般立刻跳开,心跳不已。
门神后就是被称为天堂门(CANDI BENTAR)的大门,形状像饰满雕刻的塔楼,被当中劈开后,向两边各挪一点,让出中间高窄的通道。至于门上的装饰据说有上百种,走在村子里,仔细看两边住宅的天堂门和门神,居然很难找到重样的,巴厘人的艺术天性由此可见一斑。
旅店
旅店对于巴厘岛人来说曾经很陌生,他们无法想象怎会有人千万里行来,以一间茅舍当家。巴厘岛人的家必有照壁、花园、家庙和数间厅房,整整一个高墙环绕背山面海的小世界。岛上的第一家旅店叫库塔海滩饭店(KUTA BEACH HOTEL),由传奇女子克图特(KUT TANTRI)和美国人廓克(KOKE)夫妇共同经营,一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欧美游客云集的地方。饭店最终毁于二次大战日本侵略者之手,但从主人们各自写的书中还能读到当年的轶事。
如今的巴厘岛上旅店无数,从2美元到500美元一晚的选择应有尽有。豪华酒店多集中于南部的努沙杜瓦(NUSA DUA),伸出海的岬角自成一统。至于当地称为罗斯曼的小旅店,则比比皆是,形式多为典型的巴厘住宅。曾在库塔海滩边的普瑞阿犹底亚(PURI AYODIA)住过四天,标准的罗斯曼,一共七间房,环绕着小小的庭院,院中鸡蛋花树虬枝遮天,芳香四溢,每天清晨,树下的石灯石人上总有几朵落花,花心浓黄,花瓣雪白。喜欢坐在廊下,听对面的荷兰人击鼓,新手击的鼓漫不成调,只是一拍一顿间,夜色渐浓。灯火下,雕花门楣上,金漆细碎的闪光,伴着断续鼓点,一直进到旅人梦的深处。罗斯曼(LOSMAN),本是荷兰语LOGEMENT(小旅店)的变音,由此可见,巴厘的旅店不但因游客而建,名称也源自岛外。
(名胜-在金巴兰海滩的晚餐-resort---dinner-at-jimbaran-beach)
夜宴
这个词,总觉得一向属于钟鸣鼎食之家,与寻常百姓是沾不上边的。傍晚的金巴兰海湾(TELUK JIMBARAN),鳞次栉比的竹棚下烟熏火燎,绝对不能让人联想起一丝一毫的奢华。经常来度假的好友却胸有成竹,点好两条石斑鱼后,她领着我们穿过竹棚,一湾碎金赫然眼前,夕阳已经半坠海面。餐桌都放在沙滩上,就餐人一律面朝大海,小学生课堂似的惹人笑,但真的团团而坐,却又辜负了美景,此时月已升起,半圆,海对面起降飞机上的红灯,正呼应着座上点点烛火。菜一道道上来,烹调简单,味道至美。潮水悄悄涨起来,漫上沙滩,漫过脚面,小蟹不知,直把脚当了礁石,兀自挥舞着据说能招潮的右钳。正叹惟独缺音乐之时,吉它声已经响起,路过的海风将歌声吹呆得很远很远,用餐人的即兴舞蹈让整片沙滩变成了盛宴大厅。最自然的原来就是最豪华的,此言不差。
(舞蹈-dancing---topeng-tua-dance)
神舞
神舞自然是跳给神看的,人看只是沾了神的光。因了旅游业的发达,如今游客也能在没有祭祀时看到,虽不如寺庙里表演的完全,但配上了英文讲解,让人明白许多,当年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留连在祭神舞表演的中心棗乌布。武士舞(BARIS),舞者全为男性,火把下,杀声震宇,阳刚之气逼人。音乐一转,上来的女孩跳起岛上著名的睐贡舞(LEGONG),手若无骨,柔柔翻转,灵动无比,小小年纪,眼波流动间竟然媚到极至,不由神不爱。
曾在一个村子里试过祭神的全套舞衣,花去了整整一小时。先用一匹织着金丝的锦锻,左缠右绕当抹胸,再往下紧紧裹出小蛮腰,系上纱笼套上钏环已经气喘,还没完,长发梳起又垂下,一枝一枝金箔花满插出花冠,最后,花园里采来鸡蛋花和太阳花,仔细插在金冠前,这才算穿完一套最简单的舞衣。如果是复杂的,光那满头的鲜花就要弄半天。吸气,抬头,碎步走出,不由得淑女了很多,摆两个舞姿,身体僵硬无比,更不用说学那眼神一抛的娇媚。让我跳祭神舞呵,只怕神要大怒。巴厘岛的祭神舞,不是心急的人能学出来的,需要时间慢慢磨,这一磨就磨出巴厘女子出众的娇媚,这一媚就在艺术家的画笔下媚了五百年。
寺庙
寺庙多于人家的地方,世界上屈指可数,巴厘岛要算其中的一个。且不说每家每户必有一或两座家庙,建在庭院里的特定地方。就是一个村子至少也要有三座主庙。岛上的建筑一概背山面海,村子也不例外,最重要的源庙(PURA PUSEH)建于村子的背山端(KAJA),保佑村民的神庙(PURA DESA)建在村中央,墓地和死庙(PURA DALEM)则建在村子面海处(KELOD)。还有供稻米神的、水神的等,算起来一个村子里的寺庙数量要远远多于住户,这还不算田头路边的圣龛。巴厘语的庙(PURA)源自梵语,意为撉轿ё诺牡胤綌,所以只要看有没有围墙就能轻易地区分寺庙和圣龛。
比家庙和村庙更高的寺庙就是皇家或国家寺庙,多用来祭山海。柏萨科庙(PURA BESAKIH)背靠最高峰阿贡火山(G.AGUNG)是典型的山庙,由23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庙宇组成,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巴厘人称之为母庙,最重大的百年祭就在这里举行。乌鲁达努布拉坦庙(PURA ULUN DANU BRATAN)位于巴图尔(BATUR)火山口湖边,主祭掌管全岛灌溉系统的火山口女神黛薇达努(DEWI DADU),其重要性仅次于柏萨科庙。三层、五层、七层或十一层的伞亭倒映着湖水,云雾起时,便有烟雨江南的韵味。乌鲁瓦图(PURA LUHUR ULU WATU)和海神庙(TANAH LOT)都是海庙,前者高踞悬崖上,印度洋蓝色的波涛拍起千层雪,间或有猴群呼啸而过,后者建于海边巨岩上,涨潮时海水环绕成为孤岛,岩边黑沙穴里住着庙的保护神棗海蛇。两处都是看日落的好地方。
所有的庙宇都用黑石或红砖修建,伞状屋顶覆盖着黑色的大象草,大门和圣龛满满的装饰着雕刻,全本的《罗摩衍那(RAMARANA)》故事,复杂得让人看久了就头晕。据说九世纪高棉人修建大小吴哥时,工匠多半来自爪洼(JAVA)和巴厘,难怪二者有相通的地方。巴厘人有建造庙宇的天才。
天堂
天堂只有五百年,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巴厘岛,实际上3000年前,岛上就已经有人类的足迹了。一切源自十六世纪末,其实探险航海正方兴未艾,对紧跟葡萄牙人,一心想在香料贸易上分一杯羹的荷兰人来说,巴厘岛只是偶然停靠的小岛,直到某个早上,准备开船的号角响起很久,船长发现还有很多人没有登船。自那批荷兰海员定居岛上后,巴厘岛就声名远扬,西方的旅游词典上自此有了热带天堂岛的条目,更引得无数画家、音乐家和雕塑家纷至沓来。神之岛、艺术之岛、千庙之岛、世界上怕没有多少岛屿能获得如此之多的赞美,怕真只有“天堂”一词,才能描绘巴厘岛的自然、艺术、神话和民俗之美。但有谁知道,在巴厘语中,根本没有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