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3月22日电(记者桂娟 刘金辉)继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后,全国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也将进入免费时代。免费开放后,究竟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服务水平会不会降低?运行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近日,记者对率先在全国实行免费开放的河南博物院进行了调查。
“常客”多了 文化普及度提高了
文物爱好者武晓红现在每月至少去河南博物院参观一次,而在免费开放前的10年间,她只去过一次。
她说,那时她在一个景区当讲解员,对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和古代建筑最感兴趣,馆藏丰富的河南博物院对她充满了诱惑,但20元的门票对她来说还是有点贵,不能经常来。她说:“现在我可以慢慢去欣赏这些文物了,一次看不完可以下次再看。”武晓红还特别喜欢这里的历史教室,除聆听大师的讲座外,还能自己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据介绍,历史教室是2009年河南博物院为普及文化历史和科普知识专门设置的,定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举行讲座。
华中科大在读研究生刘齐,5年前就开始在河南博物院当志愿者,他目睹了免费开放后的变化。“免费开放和服务功能提升后,这里的‘常客’多了起来,有些附近的居民早上锻炼后就来参观一下,特别方便。”
“来这里参观的,不一定都是懂历史的知识分子,他可能只对某件或某些文物比较感兴趣。通过这个窗口,更多的人能了解古代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文化的公众普及度在扩大,时间长了,国民素养就会一步步提升。”刘齐说。
服务不提升 免费也没人来
“免费开放不是只免费就行了,还必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说,“刚实行免费开放时,好多人是带着长久压抑的愿望来参观的,如果不丰富服务内容,不提高质量,时间长了观众势必减少,这就达不到免费开放的目的了。”
2009年,河南博物院实施了功能提升二期工程,对陈列和服务设施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展厅新增面积7000多平方米,文物展示数量从以前的不足3000件增加到5000多件,从而能够充分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
“要想吸引更多观众,只增加文物的数量是不够的,还要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在体验的过程中,既享受到了乐趣,又能亲身感受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丁福利说。
为了让观众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河南博物院组建了华夏古乐团,乐队用复制的古代乐器演奏几千年前的曲子。“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与观众对话,让观众多感官地感受中国古代文化。”丁福利说。
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增加专业讲解员和志愿者的数量十分必要。河南博物院的专业讲解员由免费开放前的20个增加到35个,志愿者数量目前稳定在300人左右,每年都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核。
河南博物院“多功能服务区”也将投入使用,服务区将建立观众读书、互动、品茗休闲空间,举办画廊、沙龙聚会、艺术品鉴赏和小型学术交流等文化活动。“给观众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在休闲娱乐中获得知识,这样观众才能经常来。”丁福利说。
预防“井喷” 还需提升硬件设施
尽管现在运行平稳,但在免费试开放期间,出现了参观人数暴涨、噪音超标、基础设施不够用以及一些不文明行为等问题。“有人在展厅内吸烟、开启闪光灯拍摄文物、乱扔垃圾、大声喧哗、儿童在展馆嬉闹,还有个别观众推、摸展柜玻璃。”丁福利说,“这些不文明现象,都对文物的安全与参观环境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丁福利说,为了应对人流,博物院全天运行十台新风机,增加了两个出口,而且在上午和下午两次观众参观高峰时段开启了消防排烟鼓风设备。即使这样,经检测,展厅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和噪音指数依然严重超标。
为了观众和文物的安全、维护良好的参观环境,正式开放后,河南博物院将每天的参观人数控制在5000人次以下,同时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增添个人参观预约服务项目以及延长发票时间和推迟清场时间。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试开放时期出现的问题,同时经过博物院和媒体的引导,市民也认识到这是长期的免费开放,很多人主动错开高峰期。”丁福利说,“这些经验还是值得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