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我国殡葬专家、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王宏阶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应提高公墓的“观赏性”和“可读性”。
不少国外墓园是艺术殿堂
王宏阶曾去过有100多年历史的意大利米兰革命公墓,他清晰地记得,“走近墓地,古树参天,映入眼帘的各种雕塑风格不一,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阅读着一位位历史人物,仿佛走进了历史长廊。”
据他介绍,在西方国家,很多墓地都是成熟的旅游景点,许多公墓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艺术,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法国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这个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公墓,因为其中安葬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人,而成为吸引各国游客争相造访的名胜之地,每年约有数十万来访者纪念凭吊。漫步其间,你会受到心灵的震撼,领悟到人生的价值。
应以人为本,突出墓地的文化内涵
相比而言,我国的公墓普遍缺乏个性和文化特色。由于我国的大多数墓园内的墓碑规格、风格、款式基本相同,这使得墓园内一眼望去不仅雷同单调,只有依靠序列号才可辨别出墓主,而且人们普遍还会产生阴森恐怖的感觉,人们没事不会想到往这里逛,与旅游根本不搭界。
王宏阶认为,公墓景观要与墓园的主题相适应,要突出墓园的文化内涵。“首先,要把墓园建成一个人文纪念场所,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寄托;其次要通过不断积累使墓园具有厚实的历史感;第三,要把墓园建成一个花园,漫步其间能感受大自然的亲切;第四,要把墓园建成一个艺术殿堂,徜徉其间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据王宏阶介绍,目前,上海的一些公墓正在从灰色、阴暗逐步走向阳光、艺术。比如滨海古园的“上海故事”主题墓区,其中的有轨电车、街头景观雕塑、石库门元素等,就是一种探索。
“公墓的规划与建设应该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目的,要让公墓成为培育道德品质的场所。为此,公墓业要重视清明节等节日开展的祭祀活动,提供场所、交通及规范的礼仪;要使公墓具备‘生命教育基地’的功能,应大力提倡墓志铭、祭文、挽联等的撰写与刻制,以提升公墓的文化与精神品质;在墓园的适当地方建设‘生命纪念馆’;还必须大力提升公墓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