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变太多”的还有携程的服务流程。以呼叫中心为例,虽然在人力、物力上有收缩的趋势,但这套体系可以提供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且与其他OTA对比,出现无法出票、改签的概率极低。“这套服务流程是携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王世忠评价。
在携程内部,“鼠标+水泥”的口号完全变成了“拇指+水泥”。梁建章也变身产品控,在各种会议上,他的发言总会落到无线端。
“我们做过测算,5-10年以后,60%-70%的预订都是在PC和无线端操作的,呼叫中心占1/5。而我们的机会是,能否在这60%-70%里面占到 10%-20%。如果能做到,保持在第一阵营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目前,携程无线事业部的技术人员超过100人,2013年年底可能达到200人。梁建章补充道,“现在携程无线的势头非常猛,我们占到20%-30%是完全有可能的。”
质疑二:能否应对新势力的竞争?
有媒体形容2012年的携程:腹背受敌。梁建章认为局势没那么紧张。“从去年开始我们的策略也有一些变化,跟更多的合作伙伴合作,包括去哪儿、酷讯。”
从携程四大业务来看,每条业务线上都有强悍的对手:在机票与酒店预订两大领域是艺龙和去哪儿;旅游与度假产品方面有途牛这样的新选手,其创始人于敦德称其2013年交易额将达到40亿元;商旅业务由于是B2B而比较低调,但很多公司正在闷声赚钱。
前文提到的那位创业者认为市场极为诱人,“市场热度还用说吗?旅游是刚性需求,人们只会越来越想往外跑。但凡是出差、旅游,都会牵扯到订酒店和机票的生意。”
这些新进入的创业者与携程形成两种派别:新入者不遗余力地提高APP本身的用户体验,“流量变现”是次要的;而携程作为上市公司更重视商业与营收。新入者报团取暖,在微博、微信上竖起创新、平等的大旗,携程被它们打上了唯利是图、强势的标签。商战也在展开,艺龙和去哪儿都在向携程宣战。
梁建章说,“最终大家都是商业嘛,都需要赚钱,只不过有些公司会觉得自己的模式初期不需要赚钱,先把客户养到足够多。典型的就是淘宝,它最后也赚到钱了。但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多。一开始赚不到钱,往往以后也赚不到钱。”
携程收购了一些创业公司,梁建章表示,飞常准的数据有一定独特性,目前数据与携程共享;火车票网站“铁友网”也是收购过来的,收购后才做了APP,携程给予了后端支持。携程主导投资的公司则包括提供短租服务的途家、携程老员工创办的松果网等。
“整个旅游市场确实非常大,携程不可能都做到。我们来做的成功概率肯定会高于创业者自己来做。我们投过一些公司,希望形成互补。大公司往往愿意用金钱去买时间。”梁建章说。
坊间有个未被证实的传闻:携程与去哪儿的对战中,曾经将计就计,转到去哪儿订房。在去哪儿上偶有低价房,对酒店方刺激不大,因为不占主流,不会破坏酒店的定位与价格体系。而在收到携程从去哪儿下的大批订单之后,酒店方认为价格体系被扰乱而大为光火。传闻的背后,大家给出结论:携程对于整个商业链条中每个角色的底线太了解了,打商战,它谁都不怵。
梁建章的回答很有趣,“去哪儿会从我们这儿下单,我们也会从它那儿下单,我们从它那儿下单主要是测试一下,为什么去哪儿有些时候有一些很奇怪的价格。”
而针对2012年由艺龙挑起的“5亿美元价格战”,梁建章说;“价格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大家都打价格战,打就打呗,很正常,我们打的能力肯定是最强的,因为我们至少还是赚钱的,这样打下去它们就不赚钱了。”
作为老员工兼观察者,王世忠评价:“艺龙这些公司是在玩短期战术,携程是拼长期战略的。”他认为,梁建章在生意上有自己的想法,并不会被突发情况所左右,“他这个人比较稳,如果他想要开掉一个人会不动声色,只要他想好,谁都无法说服他。”